一所村小建构的“学习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然后是写:就文章词句或段落做旁批——个性阅读的充分体现。

    最后是问:每人提炼两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小组疏理、汇集成两个共性问题写在展示板上,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再次梳理出二至三个问题。

    提问题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记者在听课过程中不断巡视,发现每个学生都写下了自己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粗略估算,全班学生至少提出了100个问题。

    最终有以下四个问题被提交到班级的问题展示区,分别是:为什么说“真理一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把“?”拉直变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这些问题显然是学生们最关注的。这可以从他们发亮、充满期盼的眼神里看出来。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尽管还有一些问题未能完成,只能留到下节课继续讨论,但这节课显然引起了一同听课教师们的赞赏。

    学生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此,张学斌说:“没有哪个孩子一开始就能提出问题,而且是所谓有价值的问题,你要教给他方法,要不断训练,让提问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曾经一段时间,大堡头小学的课堂成了练习提问的地方,不仅练习学生的胆量,还要练习提问的方法。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一系列可以发现问题的方法:

    问题从题目中来。题目要么是文章的眼睛,如《桥》;要么是文章的主题,如《自己的花是让人看的》;要么是故事情节的概述,如《草船借箭》。文章题目一般是写作者想要表述的主体思想,把握了题目就可以把握文章的脉搏。

    问题从文章前后矛盾处来。有的文章在表述上有矛盾现象。《月光启蒙》前面说母亲不识字,后面说母亲却教会了我很多,母亲不识字怎么教我呢?

    问题从文章关键句、关键词处来。对于关键词句,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同,这不是很要紧的。阅读是个性化的,只要能讲出道理,就是学习。

    问题从标点符号处来。标点符号除了有断句的功能外,还常常渗透着写作者的某种情感与表达意向。《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死了。”还可以改为: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死了。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死了……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死了。

    这样改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还可以从拓展文章、阅读原著中来。《草船借箭》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不能够一统三国,蜀反倒被晋所灭?

    总的说来,提问可沿着这样的思维进行:多角度提问、逆向提问、深层提问,最实在的是在疑问处提问。

    大堡头小学的学生就是这样一步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被喷涌而出的问题所激发,兴奋不已,乐在其中。

    但课堂远不止于此。张学斌的问题接踵而至。

    不少课堂出现外在“活跃”有余、内在“宁静”不足。课堂上的思维涌动、思想灵动不仅表现在“热闹”上,有时更体现在“宁静”上。张学斌说:“倾听有时是最高效的展示,倾听才能产生不同个性理解的融合,倾听才能质疑与补充,倾听专注的课堂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倾听?大堡头小学又开始了新的行动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