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集体进城,是怎样的一种区域均衡探索?万人同“城”学习,又是怎样壮观的教育生态?3年来,一座具有辽代建筑风格的“城中之城”——东湖中学城在辽宁省沈阳市备受瞩目。以“中国瓷谷、北方通航、中国牛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年前,家住辽宁省法库县县城的邸鹏,为了提前给五年级的儿子物色中学,一面就近到建设中的东湖中学“侦查”,一面又打听沈阳市的城区学校;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少年周文宽小学毕业,上初中的事愁坏了家长;初中教师彭静也面临女儿升学,对于是否送女儿进城读书拿不定主意;时任秀水河子初中校长的黄冬梅带领师生通过课改,让这所学校成为农村初中的佼佼者,只是学校位置偏僻,示范引领作用有限……

    无论是家长、学生的纠结,还是教师、校长的不甘,面对的都是好教育的选择和进不进城的问题。然而这一切,自2013年10月10日开始,因东湖中学城的正式运行而被改变!

    这项被称为法库均衡模式的探索,经历了初建的艰难与进城的不适后,发展迅速。师生的成长与“学城”的建设同步,教育的提升与社会的认可共生。

    3年后,记者来到法库县,深入探访东湖中学城,在那些酸甜苦辣的故事和经历中,解读一个样本的意义。

    高起点,原来学校可以这么美

    沿沈康高速从法库站驶出,就能看到39栋别具特色的仿辽建筑——这里便是法库县东湖中学城,东依东木叶山,南邻辽代风情小镇,西傍沈康高速公路,北望白鹤楼,不仅环境优美,且交通方便。曾任法库县教育局长、县委宣传部长,现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安会民,全程参与和见证了东湖中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对这里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东湖中学城占地1000亩,投资10亿元,设东湖一、二、三中及服务中心,各校独立,资源共享;3所学校容纳学生9000多名,教师1千多名,除了教学楼、实验楼和综合楼、宿舍楼外,还有超市、浴池、标准体育场……高标准的硬件设施,在雄奇的辽代建筑风格的衬托下,配合着科学的管理、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及丰富的课程设计与特色活动,让通过竞聘担任东湖一中校长的黄冬梅感叹:“学校太美了!”

    这样的美,让学生进城读书不再想家;这样的美,让教师们的职业价值感进一步提升;这样的美,是当初进校“侦查”的邸鹏没预料到的。感动于领导干部们在帐篷里指挥学校施工建设,为建新学校在第一线奋战40多天,她和许多家长一样,因为读懂法库人这份“真情怀”,所以为孩子选择了东湖中学。如今,她觉得选对了!

    “有时候不是农村孩子能力不行,而是没有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从而丧失更好的发展机会。”法库县教育局局长纪文彬同样感叹今天的东湖之美,但他更清楚美背后的艰难与责任。

    他清楚地记得,2011年法库县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检查验收,欣喜之余,县委、县政府谋划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教育强县。当时,21所初中徘徊不前,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农民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城乡差距越拉越大,择校现象严重。

    区域教育不均衡,人民满意就是一句空话。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法库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建设东湖中学城,将农村初中学生集中到县城读书,实现公平、均衡、优质的教育

    决策一出,行动迅速跟进。2012年3月,伴随着一辆辆铲车、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学城建设拉开了序幕。县领导率先垂范,各乡镇、园区,省市直部门,全县各部委办局及社会大力支持,各建设施工单位抢抓工期,昼夜奋战,超常工作,举全县之力,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该县县委书记陈佳标感慨说:东湖中学城的建设“奇迹”,充分彰显了“争第一、创唯一”的法库精神,也再次印证了法库人办好教育的决心。

    大手笔,每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实现中学教育公平的有效办法,不是把城里教师派下乡,而是让农村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安会民认为,法库县前后投资10亿建设一个中学城,将县域内21所初中统一合并,“邀请”所有初中生进城集中就学,这样的大手笔正是解决区域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

    虽然中学城的师生总数超过万人,听起来颇有点举全县之力办巨无霸学校的感觉。但法库人谋事在先,从《法库县东湖中学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到《法库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对初中进城办学进行了规划部署。2013年再次发布《法库县东湖中学培植优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统一配备师资,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中学城设置3所学校,既相对独立运行,又能够共享资源;既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机制,又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动合作与个性发展。“这有效地避免了集中办学、一校独大的诸多弊病。”纪文彬告诉记者。初中进城,实现了一次大重组和大优化。在所有学生实行阳光分校、分班的基础上,3所学校校长及80多名干部均通过竞聘产生。全县1200名自愿报名的初中教师有1067名选聘成功,被均衡分配到3所学校,各校又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配齐专任教师,师资水平得到明显均衡提升;同时面向全国招聘39名优秀教师和59名特岗教师,面向国内外聘请43名专家、学者为校外辅导员。

    这样的“教育重组”,也实现了一次优化统整。该县原12所九年制学校初中迁出后,增加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解决了班额大、生均面积不足问题;部分学校进行改造,或增加了乡镇中心幼儿园面积,或增建乡镇少年宫,实现乡镇全覆盖。原非九年制的几所学校全部改做小学,原小学校舍改建成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校和少年宫。原来不达标的德华私立小学迁入原柏家沟初中校址,达到了标准化条件,学校健康发展……“资源优化整合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均衡、优质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纪文彬解读道。

    3年过去了,记者在东湖中学城看到、听到的,几乎都是美丽的故事。3所学校均引入网上阅卷系统,免去了人工阅卷方式逐级汇总及上报的麻烦,直接供教学讲评、质量分析等全面的数据,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正朝着三星级标准迈进……东湖二中校长徐恒友向记者介绍,尽管中学城的3所学校在硬件上没有太大差异,但不同的办学理念下却凸显了个性特色。

    特别是,师资资源整合优化后,多种类型课程开齐开全,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成为亮点,目前,3所学校开设了机器人、航模、海模、汽车、陶艺15个实践专业,做到“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发挥潜力,各尽所能,培养出了优秀的综合科技课专任教师。综合科技课开课3年来,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师已经积累了很多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东湖三中教师林玉凤“林氏民间剪纸艺术”被沈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湖三中也成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在林玉凤影响下,在一中从教的丈夫汪二维和她的儿子也都喜欢上了剪纸。记者在林玉凤剪纸工作室看到,一家三口的剪纸作品摆满了教室,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

    特别是在足球运动方面,3年来,东湖中学城成功举办或承办了各级各类足球比赛和相关培训,在不同层次的足球比赛中更是连连获奖。本报也曾大篇幅报道法库县校园足球运动经验。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法库县又在2016辽宁省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中,获得综合成绩第二名,随后出征2016“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获得季军,这也是该县足球运动员参加的最高级别的比赛。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让进了中学城的孩子不再想家。喜欢运动的,就像刘新宇一样,在足球场、篮球场上奔跑;喜欢文艺的,就像刘已文一样在音乐、舞蹈社团中展现美好;喜欢挑战的,便在各种学科竞赛互动中体现价值……

    教师亦然。每天固定时间的活动,或在趣味运动会里大显身手,或在瑜伽、健身房里放松身心。那些两地分居的教师们,也在这样的改革中得以双宿双飞。黄冬梅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情形:每天早晨,夫妻一起来到学校,吃早点、喝豆浆,然后工作,下午活动结束,享用学校的免费晚餐后再双双离校,幸福的一天工作生活就这样重复着……

    为了让社会更多走近教育、了解改革,法库县人大、县政协分别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中学城视察指导,献计献策;3所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亲身体验学校的明显变化。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县直机关、各乡镇干部等也先后参观东湖中学城,兴高采烈地回忆中学城建设时共同奋战的经历,更乐意为学校提出一点意见或建议……

    在法库教育人眼中,东湖中学城俨然已成为法库一道靓丽风景。3年来,已有国内外3800多人,19000多名家长来校参观、考察,拍照留念。伴随着中学城的开放,社会各界的教育满意度也快速提升。

    正青春,在最美的岁月里相遇

    进城,这个看似美好的举动,一开始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这其中包括学生。东湖三中教师程秀梅还记得,3年前集体搬迁后,她接手的初二年级学生明显对新环境不适应,原本友好的班级成员被拆散重组,没有住惯集体宿舍,各种关系要重新构建……学生小王便“不走寻常路”,每天出入跳窗户,还在校服上写“征战”二字。程秀梅理解学生们的不适,找机会带小王到学校四楼观摩书画展,让他品评一下书法作品,比如写的什么内容,字写得如何?故意夸赞他校服上“征战”二字写得好。借助书法作品,她与小王建立了有效的沟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