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发展应思考四大问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个新话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就实际进程和效果而言,农村学校均衡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区学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校不能达到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难说圆满。而在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有4个问题亟待解决。

    设置特色课程:改变只顾教学不开发课程的局面

    著名学者王荣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然而,多年来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只顾教学不顾课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教学上“死磨生姜汤”,手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教育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层学校师生大展宏图的新领地。为什么医生越老越值钱?因为医生治病的过程就是探索实践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而目前许多农村教师的教学还是一个长年累月的重复灌输过程。

    纵观诸多优秀学校我们发现,在培养孩子的整体设计中,办学者特别注重利用教师资源和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开发各类特色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比如借助农村的有利条件,开发具有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的课程,如种植、养殖课程,民歌、民谣课程,剪纸、手工课程等。

    这些课程不要求高大上,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体验、锻炼,甚至传承和发扬民俗;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也不仅仅是农村教师自己的事,应该充分发挥农村行家里手、民间艺人的特长,甚至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让特色课程建设真正成为农村学校的“增长点”。

    致力于学生的“学”:扭转只顾“教”不顾“学”的局面

    教与学之间,学永远是核心,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所以,近年来出现的诸如各种教学法、教学模式等,从本质上都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当下,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因此,农村学校教师更应扬长避短,利用现在的小班额在“学”上下功夫,大胆尝试分组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等。做到心中有人、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只要日积月累,慢慢就会显现效果,就会赢得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农村好学校、好教师,流失的学生也自然会回来。

    发展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把握整体提高和个体特色的关系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等原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能整体划一,不能用车间生产线上的统一模具去塑造学生。应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有利条件下,认真落实“差异教学”、“分层教学”,使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完成“必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的方向。学校也应该找到自身的特色,继而将特色项目放大,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发挥家长的作用:构建学校管理体制的多位性

    长期以来,政府出资办学校,委任校长管理学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导致校长的行政化管理越来越明显,整天忙于“面上工作”,奔波于县乡之间,参加各种会议,贯彻各种文件精神,逐渐远离教学一线,远离学生家长,各种问题便会相继而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许多城区学校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真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家长成为学校办学的“合伙人”。那么,我们的农村学校能不能借鉴这些,成立一个常设机构——群众督导委员会,委员由当地有一定素质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每年定期召开学校教育发展会议,校长教师和督导委员坐在一起研讨学校的发展,采纳各方的正确建议。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能顾及各方面需求,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只有大力开发特色课程,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潜心研究怎样让学生“好学”进而“学好”,才能“成就每一位教师”;只有发展学校的特色发挥家长群众的作用,才能“办好每一所学校”。

    农村学校,也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舒城县柏林乡中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