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正中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美的月,总是在秋的极致处莅临,在人们的心境里,照亮一片静美。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人们认可的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这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入民间,便有了过中秋的传统。

    第二种说法与农业生产有关。“庄稼成熟曰秋”,农历八月,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就将“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因此,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由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魏晋乐府中有一首《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霓裳羽衣曲,民间便开始盛行过中秋节,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中秋节宴饮赏月的热闹情景。

    明清两朝,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各家还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中秋祭月,要设大香案,摆上各种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

    祭月有规:“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传说月神嫦娥见了男人会害羞,故摆供、撤供、烧香、烧纸,乃至分食供品等,均由家中主妇动手,男性只陪祭而已。因为月是女性神,中秋节又有月下歌舞、追求爱情的传统活动,所以中秋节又叫女儿节。

    中秋习俗虽多,最主要的还是合家团聚。月饼就寄托着团圆之意,甚至连吃法也意味深长:必须按家里人口数平均分配。切月饼时,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外出的都要算在内,不能切多不能切少,大小也要一样。

    古时的中秋宴俗,无论宫廷与民间都以精雅为上。桌上桌下,瓜果梨桃,鲜花相衬。除了月饼、瓜果,各地还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在人们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美满团圆。在这天,人们仰望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或品尝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欢饮达旦,或凭借着皎洁的月色遥寄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都是源自心底那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尧化门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下一篇:踩着月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