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为什么是错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天,一年级学生琪琪拿着作业本走进办公室,怯生生地问我:“竺老师,我觉得这里是对的!”我看了一眼,她指着随堂练习“3=1-4”一题,我就小声把课堂讲过的内容又向她说了一遍:“算式是从左往右读的,你这样写就变成1-4等于3了!”听完,琪琪似懂非懂地走了。

    这时,同年级组的费老师说:“这道题我们班也有学生做错了。我明明强调了好多次,可有些孩子就是做不对!”

    孩子们为什么认为“3=1-4”是对的呢?像琪琪这样的孩子应该是错在从右往左读这个算式,即4-1=3。但是,从左往右这样的读法似乎在教材里找不到依据。既然是一个等式,那么从右边到左边这样的思考方式也是有道理的。盯了许久,我才意识到,学生可能是没搞懂这个等号的意义。

    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我在某个班级做了一次测验。

    测试1:

    结果还不错,其中要填写“=”的1、4两题正确率达到了100%,显然孩子们非常清楚“两边一样用等号”。

    在学习了《加法的认识》之后,我又进行了测验。

    测试2:

    在□里填数,在○里填“>”“<”或“=”。

    3+□=8 6=1+□

    2+5=□ □=4+3

    4=□+□ 3=□-□

    7○2+5 3+2○1+4

    分析测试结果,我发现“4=□+□”和“3=□-□”,出错较为普遍,“3=□-□”错误率更是高达75%。

    学生明明清楚 “=” 表示两边相等,但在练习时一错再错,的确匪夷所思。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首先,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会教他们简单的加减法,如2+3=5、10-3=7等,这些练习给了孩子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等号就是从左往右得出结果。所以,孩子眼中的等号其实只是得出结果前的过渡符号,作用与“→”是一样的。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把重点放在认识新面孔“>”“<”上,认为孩子之前已经明白了“=”的意义。殊不知,他们遇到算式在前、数字在后的题目时(如2+5=7),把等号当作“→”,而遇到数字在前、算式在后的题目时(如3=□-□),自然而然会把等号当作“←”。

    再次,据研究显示,儿童大约在11-12岁才逐渐形成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如果把类似“2+5=□”这样的算式看作是顺向思维,那么“3=□-□”的解题过程就需要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的确是一个挑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孩子认识等号表示两边相等的真正含义呢?

    找准联系,使等号认知系统化。大于、小于和等于号,这3个符号的共同点是非常形象地揭示了算式左右两边的关系:两边一样大,开口就一样大;两边不一样大,大口就朝大的那一边。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案例一:

    1. 认识“=”

    师:神奇的数字王国大街上发生了争吵,小朋友们,你们说说到底谁大呢?

    生:5和5同样大。

    师:你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同样大的意思吗?

    生:等号。

    教师书写等号,并指出等号上下一样长,一样平,两边开口一样大。

    2. 认识“>”

    师:(出示5=5)如果左边是6,等号还可以用吗?

    (课件动态演示把等号变成大于号:本来两边开口一样大,大数的那个口变大,另一端变成尖)

    3、认识“<”

    师:(出示5=5)如果把左边的5变成4,该用什么符号?(演示等号变小于号)

    案例中,用课件演示的方式,直观地告诉孩子大于号、小于号是通过等号变化而来的,即“两边相等开口相同,两边不等大口朝大数”,明确了3个符号的系统关系。

    巧用天平,使等号认知形象化。对于擅长运用形象思维的孩子进行抽象的符号教学时,还需要借助更加直观、形象的载体。天平与孩子经验中的跷跷板有相通之处,当两边一样重的时候,天平是平的,就像等号一样,当哪边重的时候,天平就会向哪边倾斜。天平能使等号更直观形象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案例二: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天平(左边是8,右边是3)。

    师: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而且这两个数字宝宝不能拿下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生:3那边加一个5。(板书:8=3+5)

    生:8那边减掉5。(板书:8-5=3)

    师:如果把8和3换个位置呢?

    ……

    这样的设计旨在告诉孩子:等式的两边犹如天平的两边,两边的数值相等,位置也可以互换,使“8=3+5”这种算式写法的出现不再突兀,而且清楚地告诉孩子“3=8-5”等式的来历,避免出现上述“3=1-4”类似的错误。

    丰富素材,使等号认知深刻化。对比各种版本教材,对于□=□○□这种“逆向”的算式模型,展示的案例比较少,缺少反复的认知刺激也是孩子易出错的原因。课堂教学应该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孩子对等号的认识更加深刻。

    案例三:

    在学习《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后,可以补充这样的素材进行练习:

    ○中应该填写哪个符号?

    就这样,那个学期我不断在教学中进行“=”的认知训练,期末复习中,我特意设置了类似易错的习题,结果40个孩子完全避免了“3=1-4”这样的错误。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