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改革难题:从文化观照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改革几十年,我们改课程、改方法、改工具、改环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总感觉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9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新书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该书作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谈及写作的初衷,一句话博得与会者的深切共鸣,也正是从这些迫切的、亟须解决的“问题”出发,王世元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观照教育,用浩浩几十万言,努力寻找适合人类生命个体理想的教育文化。

    在繁忙的教育行政工作之余,为什么选择写书,而且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王世元坦言,是因为自己从教几十年的经历,改课堂、改教学、改管理……自1984年师范毕业,就从没停止过教改的探索,“教书的第二年,就开始探索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此后又开始了“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改革实验,7年时间不到,就担任了学校管理者,全面推进“让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用制度去提醒,用情感去管理”的管理理念,首先就是取消教师上班打卡制度……一路走过来,从教师到校长,再到区域教育管理者,王世元思考最多的是,为什么我们越减负,孩子的负担越重?他越来越感觉到,破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必须从文化方面入手,才可能有所解。

    座谈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对此深有同感:“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要搞好,不研究文化不行。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发现、选择、创造等4个方面,对于文化,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吸收,要学会选择和创造。”让顾明远担忧的是当下的教育文化,“现在一些学校文化动辄就提升学率,这哪是好的教育文化?当然是劣质的教育文化”。

    “对当下一些不良的教育文化进行批判,这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件基础性工作。”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恳切地说。在他看来,现在基础教育界正在进行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关注更多的是具体文化的样态,但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教育进行研究的还很少。所以明确提出教育文化的概念,在实践中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座谈会上,与会者不仅为王世元30年磨一剑著书的教育情怀而感动,更对教育文化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师大物理学院教授李春密提及课改,有许多话要讲。“为什么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就是教育文化出了问题。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教育是培养人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提法,教育其实都是基于文化、基于人性基础构建的。

    “其实,今天的教育问题许多是文化问题和人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制约其他教育问题最深刻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姜继为认为,国民性是需要改造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需要在文化方面做工作,也需要在人性方面做工作,通过改造人性为教育文化提供更好的基础,通过改造文化为整个教育提供更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想梳理、总结自己30余年教育实践与探索的经验,从根本上回答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最能满足人类生命本质属性的需求?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更有利于人类的教育发展?”王世元说,这是萦绕在自己心里多年的一个结,而此书的出版就是想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我们很难确定自己已经找到了教育本质的方向,但我坚定地认为,从文化的视角探究教育的本质,不失为趋近于教育本质的新途径”。

    链接·专家观点

    不仅要批判更要构建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主任 李永生

    教育文化对于学校教育影响是深刻的、潜在的,它的构建要素也是多元的。在王世元看来,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的影响是有巨大惯性的。教育文化的惯性可以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改革难以改变方向。

    在实践中,作者分析和批判了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流行的教育文化观及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消极影响,并且根据自己对生命、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从公民素养、学校教育、个体成长等三个维度提出理想的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面壁功深,历时多年,对国内外这个领域的著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反思和整合,终于聚笔成章,不仅着力于批判,更着力于构建。

    我们生活在一个浸润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互纷争的改革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教育仍然被赋予重大的历史重托。教育文化的现代与陈腐和教育文化观的先进与落后,无疑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激荡变革的时代,教育也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宝贵的科学精神和谐地结合起来,作者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我钦佩王世元的学术勇气和实践精神,我相信《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这本著作,对未来教育文化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理想的教育文化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石中英

    “教育文化”或“教育文化观”,乍一看非常难以理解,尤其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王世元用了许多笔墨给予说明,将教育文化理解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方式,以及在这种理想支配下所形成的教育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所以,教育文化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会产生潜移默化又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教育文化的影响,正是作者关注的教育现象。别的不说,在家长的心目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这样的教育文化进行深入批判是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活力、造就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这一重大问题并勇敢地投入到教育文化批判的工作中,其情感人,其志可嘉。

    作为一位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教育者,王世元还提出了理想的教育文化模型及未来教育文化的建设方向。他认为,从社会的角度看,理想的教育应当体现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的精神,并以此为核心素养造就“最佳公民”;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提出了扰启、内省、质疑和实践的概念,认为理想的教育过程应当是由扰启开始,经过内省、质疑,最后通过实践完成发展的任务;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了独立、追求、养控和审美的主张,反映了他自己对于人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核心素养的独立见解。

    作者所学的专业不是哲学,而是物理,令人惊奇的是,这本著作却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不满足于对理想教育文化的规范性表达,而是努力进入到理想教育文化得以建立的理论前提层面进行深度探索,反映了哲学思考寻根究底的精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