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美国高中不重视成绩,学生忙着素质培养和同伴社交的同时,还能轻松考上好大学。真的是这样吗?本期,走进推崇“精英教育”上百年的美国“最好高中”——纽约斯蒂文森高中,详细了解该校的课程、文化、
在美国,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在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中百分比排名是95%,1/4的毕业生考取常春藤盟校,每年有20多名学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毕业率高达97%(全美75%),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走出。此外,这所学校还培养了许多政治家、联邦法官、企业家、宇航员、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奥斯卡奖获得者、格莱美奖获得者……对“最好高中”的定义虽有不同,但不管从哪方面讲,这所学校都是优秀中的优秀,称其为美国“最好高中”一点都不为过。
这所学校的优秀从何而来?体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走进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毗邻华尔街的斯蒂文森高中。
比哈佛大学还难考的高中
斯蒂文森高中创办于1904年,正值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期,刚开始是一所为男生开办的技工学校,专门培养专业人才。当时的课程包括英语、历史、科学等传统学科,以木工、图案设计、锻造等实用课程为主,高度强调手工培训的意义。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逐渐由重视手工培训转变为重视数学和科学教育。
从1920年开始,学校决策者规定斯蒂文森高中只录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于1934年引入一种入学考试制度,报考的学生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初三年级各科平均分达到78分;其二,一封学校推荐信。上世纪60年代,在社会动乱和实施平权法案的背景下,斯蒂文森高中联合其他两所高中采用“探索计划”招收少数族裔学生,并将多元化作为一项招生标准沿用至今。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斯蒂文森高中始终秉持一个办学理念:将天才和精英聚集起来,创办一所培养未来各行各业佼佼者的学校。为了保证招收到优秀学生,斯蒂文森高中始终坚持特殊的入学考试,除要求考试成绩外,还包括论文、教师推荐、成绩单等,而且“一考定终身”,考试通过了就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再也没有机会,除非你是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面向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探索计划”规定,不够斯蒂文森高中入学考试分数线的学生,如果能够参加特殊暑期考试并取得好成绩,则还有机会入学。
每年大概有超过26000名学生参加斯蒂文森高中入学考试,大约只有800名学生被录取,而且必须以斯蒂文森高中为第一志愿。为了争夺入学名额,有些学生甚至在小学就开始为入学考试做准备。近年来,斯蒂文森高中的录取率只有3%,而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为9%,校长泰特尔曾自豪地说:“花钱可以买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买不到斯蒂文森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压力是学习天然的副产品
“追求知识与智慧”,这是刻在斯蒂文森高中主楼大厅醒目位置的一句话。学术至上是斯蒂文森高中的核心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这所学校没有足球场、棒球场和网球场,只有两个标准的体育馆和一个25米长的游泳池。但是,学校却有各种科学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坊、制图教室和金属、木材、塑料、陶器、照片等制作坊,每间教室都装有电子监视器和光纤设备,而且图书馆有一个具有滤光功能的露台和带有圆柱的凉廊。这所学校的设备无疑是世界级的,而学生们也把这些看作理所当然,因为这些设备的所有功能都指向学习。
斯蒂文森高中的学术实力到底有多强?除了SAT排名、一流大学录取率和毕业率外,数学竞赛小组每年能在各种比赛中夺得500多个桂冠和奖杯(全校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拿奖)。学校辩论队闻名全美,其他学校都以击败斯蒂文森高中辩论队为荣。每年获得国家荣誉的学生数在全美名列前茅,学校每年有近百名学生获此殊荣,而从全美来看,平均两所公立学校才有1名学生获此荣誉;每年都会有学生在久负盛名的“英特尔科学技能研究大赛”中进入半决赛和决赛;每年有2800人次报考大学预修课程考试,90%以上学生得3分(满分5分),其中70%以上学生得4分或5分。
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是斯蒂文森高中近乎残酷的制度和文化。最著名的是“残酷的课程安排”,其他学校一年半至两年的课程,斯蒂文森高中学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在斯蒂文森高中,学生们肩负众望,教师只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在这里,占支配地位的是那些拥有雄心壮志的学生,他们是参加考试的“职业选手”;在这里,压力是天然的副产品,没有学生能幸免。
斯蒂文森高中学生的压力有多大?根据校报《观众》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27%的学生为了保持清醒使用咖啡因,60%的学生晚上只睡5-6个小时,75%的学生会在上下学的火车、汽车或渡船上睡觉。《斯蒂文森健康报》称:学生们常常抱怨头痛、脾气暴躁,感觉“要死了”。学业和考试永远是人们在门厅讨论的主题。
“课堂上你可以频繁举手,大家不会因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你考试成绩很低,一定会受到鄙视。”一位斯蒂文森高中毕业生回忆说,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因为数学考了97分(满分100)而哭着冲进办公室的学生。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学校,更多来自学生自己,斯蒂文森高中的学生大多追求完美。
压力还来自父母的期望。斯蒂文森高中许多学生来自移民、少数族裔或底层家庭,这些家庭将就读斯蒂文森高中的孩子视为全家的希望,条件优越的家庭同样如此。来自乌克兰移民家庭的高二女生玛莉亚,因为期中考试平均分从去年的94.86分降到了93.5分,受到母亲本学年内放学后禁止参加课外活动的惩罚。在孩子升入斯蒂文森高中前,家长们会安排他们去学钢琴、参加数学夏令营、请家教补习、参加培训学校等,只为自己的孩子在入学时能有一点突出优势。即使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在校务办公室,你总能见到或愤怒、或忧虑、或热情的家长,就学校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积极发表意见。
优越的硬件设施,严格的课程设置,教师与家长的殷切期望,入脑入心的文化,一批又一批追求完美的学生……正是这一系列特质,共同造就了斯蒂文森高中。
比起学生,这里的教师相形见绌
学习压力如此之大,如果你因此认为斯蒂文森高中学生都是死气沉沉的书呆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斯蒂文森高中,平均成绩98分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足球队队长,成绩名列前茅的高三女生同时也是合唱团领唱,“正是因为这些优秀学生,斯蒂文森高中才成为人们眼中真正的斯蒂文森,比起这些学生,这里的教师有时倒显得相形见绌。”
斯蒂文森高中拥有200多个社团,遥遥领先美国东北部其他学校,从“书虫”到“新后现代艺术和娱乐论坛”,应有尽有;拥有30多种学生出版物,包括两份极具竞争力的校报,仅有1/3的出版物为政治服务。斯蒂文森高中学生社团有一套完整的民主选举制度,保证选出的学生领袖既有影响力也有领导能力。这些学生领袖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常常进入校长或教务办公室,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或“谈判”。学校领导也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及时给出反馈。
不同时间,斯蒂文森高中会有各种重大活动。
每年春天的文艺汇演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高一到高四年级的4个队将上演动听的音乐剧。他们从2月份就开始筹备,每个年级要动员几百名学生组成团队,自己设计音乐剧的所有环节,服饰、舞台布景、编舞、编曲、道具、经费筹集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演出当天,学校领导会来观看,容纳8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对于学生而言,演出没有任何奖励,唯一的奖赏是:年级自夸的权利。
每年毕业季,学生们翘首以盼的毕业舞会将隆重举行。舞会通常设在纽约城内某家豪华大酒店,全部由学生自己筹备和组织。舞会当天,学生们会穿着光鲜夺目的晚礼服,挽着自己的舞伴走进酒店,迸发出高中阶段最后的青春活力。毕业前最后一周,高四毕业班全体学生来到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广场,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或知名人士担任主持,毕业生从校长手中庄严地接过毕业证书,从这里离开学校,拥抱他们的未来。
在斯蒂文森高中,精英并不只是学习好,哪怕是学生们口中的“书呆子”,也应该是学习优异、心怀理想、有所专长、能力出众的人,他们与学校文化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彼此的卓越。
分裂与融合如影相随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斯蒂文森高中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组成的多元化。纽约是一个移民家庭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城市,移民文化和种族文化造就了斯蒂文森高中的多元文化。在斯蒂文森高中,黑人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2%,亚裔学生在学校少数族裔中占最大比例,高达55%。斯蒂文森高中学生来源可以根据街区划分,犹太学生来自曼哈顿上西区,俄罗斯裔学生来自布鲁克林区,亚裔学生来自皇后区。学校有孟加拉文化俱乐部、中国学生联盟、德国俱乐部、圭亚那文化俱乐部、印度文化俱乐部、日本荣誉协会、希腊俱乐部、韩国俱乐部等。虽然斯蒂文森高中一直致力于多元化,但由于对学术至高无上的追求,使得亚裔和白人学生依旧占学生组成的大多数,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偏少。
问题不仅是种族比例不均,不同族群学生的分化现象也很严重。在斯蒂文森高中,不同族群和年级各有不同地盘,而且互不侵犯。在这里,身份和楼层成负相关,高四白人学生在二层“高四吧”旁边划出自己的地盘,属于黄金地段;高三年级亚裔学生的地盘在三层体育馆旁,被称为“亚洲平台”;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占据五层的一块地方,被称为“贫民区”;高二年级亚裔学生,占据六层的“亚洲吧”;印度和中东的学生,则占据了四层的一块地方。而高一新生地位最低,不管你是什么族群,都要到七、八、九层找地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