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壮亚芬的“易语文”之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壮亚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语文教师,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获得者。

    壮亚芬非常善于学习。她的学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学思想,二是用思想学,三是学出自己的思想。显然,如今的壮亚芬已经走向了第三个阶段。

    壮亚芬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从教以来,她学习研究了窦桂梅、王崧舟、蒋军晶、薛法根等小语界名师的课,“薛法根老师对我影响最大,我也一直在模仿他的课。”直到今年,壮亚芬正式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招牌”——“易语文”课程体系,这一年是她专业成长的关键年份。

    在壮亚芬的记忆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语文,都能学好语文。“语文之难”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是一种痛,壮亚芬却偏偏想打破这个局面,“我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都能摆脱语文学习之痛,都能真正爱上语文。”壮亚芬说。

    易语文可概括为“易简、变易、不易”,即简单、变化和不变。从这三个核心要义出发,易语文追求“清简平易”(易简)的教学风格,“变化生长”(变易)的接受方式,“基于儿童”(不易)的规律探索,着力探索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模式。

    “易语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清晰,教学过程与学习形式的简约,就是不苛于细,不耽于形。”壮亚芬说,“力求以小见大,以易见微,主张运用儿童语言揭示他们的世界,运用平实的教学方式实现自然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儿童易于接受的,能够接受的,而且接受的同时留给儿童更多自主创造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易语文确立了“三会三能”的目标导向。

    按照壮亚芬的解读,首先是会“聆听”能“表达”,即通过对文本教材和非文本教材的有效整合,从中提炼听力与口语交际训练的题材,以“主题式”结合学生年段学习特点进行分类,确立相应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方式,试图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以语言的积累、语法的掌握、语义的理解、语用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操作。

    然后是会“积累”能“运用”,易语文学习以“积累”为基础,主要分为三大积累渠道,即文本积累、非文本积累和经验积累。运用则是对积累的有效落实,主要体现为对于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支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高度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连接。依托易语文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指向于运用的积累”能力的培养。

    最后是会“想象”能“创造”。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的特质,易语文以呵护与培植儿童的好奇心为首要目标。所以,在教学尝试与课程开发中,始终围绕儿童这一特质展开,如“童言无忌”“想象作文”“创造性阅读”“戏剧工厂”等课程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其创造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打开发现世界、探索世界、发明世界及未来创新世界的大门。

    这三大目标让易语文有了清晰的方向。从三大目标出发,易语文围绕“三材”,即教材、学材、习材的开发,融合“主题式”教学菜单,试图依托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与融会的过程。

    语文学习最难的当属作文了。为了减少学生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逐步喜爱写作,壮亚芬常常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常常帮学生到处投稿,每一学期辅导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少于20篇,让学生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如今,壮亚芬的作文课最受欢迎,孩子们每周都期待着作文课的到来。

    壮亚芬教过的学生都会经历一段游戏化学习的“闯关旅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易语文改变以往以文本为主的考核测验,通过闯关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让学习沉淀,让评价变得生动。闯关活动弥补了传统书面考试的不足,结合儿童成长的特点,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绘、手工、临场思辨等进行系统考查,让评价方式更立体。

    “小语姓小”,壮亚芬说。在大语文背景下的“小语”如何写好“小”字,如何“小”出精彩,如何在大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沿着这一线索,壮亚芬再度出发。她想让易语文走得更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