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重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秋重逢,平静,无喜亦无忧。

    年少读秋,以诗入秋,正应了那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未必“识尽愁滋味”,却真是“欲说还休”了。

    从前,为秋写了多少首亦真亦幻的诗,写秋风,写落叶,写河流,写山脉,写丰收,写梦想,写憧憬,写一切与秋有关的心情。

    只要暑假一结束,学生一开学,秋就会如期而至给我写一封信,准时递到我的手上。于是,我知道早晚不能穿半袖了,夜晚睡觉需要关窗了,流云的脚步快了,白菜、土豆也要大面积上市了。

    小学,强烈地盼望秋天,因为有秋季运动会,可以堂而皇之地玩上几天。初中,不想了解秋天,只顾着瞎学傻闹、疯野狂乐。高中,刻意地制造秋天,无中生有、无病呻吟,无来由的满腔愁绪无从寄托。到了大学,第一次远离家乡,衰草寒烟,心冷身凉,备感思亲。参加工作后,更是惧怕秋天,人在异乡,雁归蛩病,形单影只,凄孤无依。

    秋天带来的不安仿佛由来已久。

    古人有“悲秋”之说,秋天一到,哀风怒号,满目萧然。

    我始终认为,杜甫便极不喜秋,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飘蓬命运,似乎注定了必将与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结下撕扯不掉的缘分。尽管这首《旅夜书怀》并非写于秋季,但诗的背景仿佛始终以秋天为底色,缺少温暖,缺少明媚。同样,“寒衣处处催刀尺”充满客子的羁旅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贯穿杜甫的生命始终,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如秋风咆哮,将这种属于秋天的暗淡愁惨推向极致。

    到了现代,作家郁达夫虽然为了饱尝一番秋的滋味,不远千里回到北平,但是细心的读者,一定能看到作者心中的苦涩。其实,郁达夫开篇的“来得悲凉”,何尝不是在为秋天做注脚,因此他才会总结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我自己呢?

    工作之初,蛰居在一间小房屋,这房屋表面看还可以,但一到秋雨连绵的日子就危机四伏,补了一次又一次,换下一瓦又一瓦,隔年迎秋,还是一样滴水,一样让人操心。而休息了一个夏天的灶膛,到了秋天也变得极为“叛逆”,刚一点着柴火,便浓烟四起,呛人的烟火味直把人逼到院子里。秋天的院子也不招人待见,茄子秧的叶子布满白斑,柿子秧也东倒西歪,整个院子弥漫着阒寂萧索。无所适从,我倚着门框,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

    不经意间,日子就风一般地溜走了,一个秋天挨着一个秋天。渐渐地,我终于不再与秋天对抗,开始握手言和、相安无事。现在,无论是读到“秋花惨淡秋草黄”,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我都有足够的从容,足够的淡定。沐在秋风里,静于秋雨中,我终于与秋天找到一种最佳的距离——秋天没有絮叨着我,我也没有烦扰着秋天。

    再次与秋重逢,我平静,无喜亦无忧。

    秋怎样想呢?我无权过问,它不是我一个人的。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