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近年来,南通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南通:教育高地再出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五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初中,条件一般,生源一般,却长期“霸占”全市教学质量榜单的前10名,上演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奇迹;同一个市的10个区县,没有雷同的教育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情境教育、自学·议论·引导教学、高效课堂、新教育……众多教育流派在这里生根发芽、各放异彩;这里还活跃着两位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国宝级”教育名家——李吉林和李庾南,“双李”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当地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

    这里是一个教育人无法绕过的地方——江苏南通。

    “十二字意见”:极简表述背后的深度演绎

    南通市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于建华清晰地记得,11年前高考之后,如东教育面临一道难解之题。

    “当年,如东县高考总均分高出全省第二名20多分,全省前35名如东占5席,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地教育人前来交流学习,络绎不绝。”于建华说,在抵达这样的“巅峰”之后,他的心里除了欣喜,更有一丝茫然——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

    如东的难题正是南通教育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从古至今,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教育传统,造就了南通教育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的态势。北宋教育家胡瑗、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一批本土名士,为南通教育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南通教育人如何与古为新,超越自我?

    答案是改革。事实上,南通教育改革从未止步,39年前“二李”就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特别是2001年全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南通更是积极投身到课改洪流之中,并在反复磨砺后得出一个共识:课改必须从改课开始。

    “在我看来,课程实施最重要的载体是课堂,课堂的问题不解决,课程改革就可能成为一个空壳。”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认识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带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将是南通教育走向下一个山峰的可行路径。

    放眼国内,本世纪初,以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为代表的一批课改校开始声名斐然,南通市有大批校长、教师前往取经。

    与一些学校仅学得皮毛不同,南通并没有轻易模仿,更多的是“取乎其神,忘乎其形”。南通不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大幕开启后,没有设定固有的模式,没有追求热热闹闹的场景,没有运动式强力推广,各县(市、区)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诉求,灵活选择引领方式推进课改。比如,如皋市创生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活动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和研究中,又不断向“活动教学”范式、“活动教育”创新升级,实现了各学段、各学科、各课型个性化范式全覆盖。如东县则在“改革是质量提升的最大空间”的共识下,以“主题年”的形式,先后锁定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和“真学课堂”,人人过关、校校过关……南通市教育局根据区域教育特点综合考量后,在区域内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改要求,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十二字意见”的南通课改真经。

    “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围绕这12个字,南通各县(市、区)一大批学校做出了一篇篇各不相同的“文章”。例如,关于自主学习,海安实验中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十二字意见”引导下,提出了“262”教学模式以及六大原则:问题让学生提,以学定教;书本让学生读,分层实施;实验让学生做,当堂达标;思路让学生讲,平等参与;错误让学生析,适时激励;规律让学生找,以学评教。正是因为充分放手,该校学生变得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动手。

    “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发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海安县教育局局长汪宁说,“我们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而是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设计好推进的形式,掌握好实施的力度。”

    长期以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广为诟病的地方,在于流程僵化,违背学习规律;合作不真实,徒有表面热闹;交流不深入,难有思维火花迸发;点评不深刻,难有情感升华。但南通的课改学校却在细节上下足了工夫,别创了一番新天地。

    在如皋市安定小学,记者看到两个学生在互助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一个学生读到“却看妻子愁何在”时,将“妻子”连起来读,“妻”字读重音,另一个学生立即指出,这里的“妻子”不是单指夫人,而是指“妻子和儿子”,读的时候应该用同样的音调……能够提出这样的质疑补充,说明学生是有所思考地在听。

    “学生如何有质量地发言?我们鼓励学生大方地说、清楚地说、完整地说、有序地说、有个性地说;别人发言时,我们鼓励学生带着‘疑’来倾听,静心地听、耐心地听、细心地听、用心地听、欣赏地听。”安定小学教导处主任徐丹阳说:“只有说到点子上,听见重点,学习与交流才是真实有效的,否则只是表面文章。”

    一位来南通考察的校长说,传言中的南通教育是靠“拼时间”“讲奉献”,但真正走近南通教育才发现,“拼时间”“讲奉献”的背后,更强调对教育规律的遵循,着力于让深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通。

    如今,在“十二字意见”引领下,南通各学校将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一再缩小:基于问题进行研究,再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静心钻研,从细微处创新。“改革过程中问题会不断产生,但总会有想办法的人,而且办法总比问题多。”如东县景安初中校长孙刘华的这句话,道出了南通课改真正做到细处、做到实处的秘诀。

    “课改即均衡”: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公平

    8万教师,百万学生,作为教育重镇,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如何让不同区域的每个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

    看上去很难,但南通的教育均衡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级市,南通通过调整城乡学校布局、集团化办学、教育共同体建设和结对共建等举措,2013年市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成为首批通过验收的地级市。

    当然,在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看来,南通的教育均衡,除了学校之间的硬件和师资等软件的均衡,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公平——面向全体,让每个人都能认知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释放个性,成就个体。

    如皋市“活动单导学”教学范式,就是基于课堂均衡的深度思考。他们认为,县级教育部门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单元,推进均衡教学是可为的、能为的,更是必为的。如皋抓住课堂主阵地,确保每位教师、每所学校教学达标,并在保底的基础上,依托个性化范式实践,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高位均衡,同时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下转10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