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高地再出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当下许多学校存在的大班额现状,由于教师精力与课堂时间有限,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很难真正在课堂上实现。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小组合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班额较大状态下个性化学习的问题,真正照顾到了学生的需求”。金海清同时认为,仅有分组还不够,要最大化实现个性化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选课走班。

    虹桥二中是南通市崇川区老城区的一所初中,近年来因为本地居民搬迁至新城,学校教学质量一度下滑。为了振兴学校,校长姜建新思虑良久,决定大胆往前走一步——尝试选课走班。让姜建新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大胆尝试,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其成功示范还被视为南通市课改走向深入的方向之一。

    虹桥二中的选课走班在英语和数学两个学科中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教师根据个人性格、教学风格、技能水平和主观意愿选择所教班级,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对应3个层次,有针对性地拟定3份教学内容,真正让各层级学生学得会、吃得饱。同时,在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一轮过后,学生较为薄弱的英语、数学学科成绩上升明显。与此同时,学生在选课走班过程中普遍提振了自信心,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公平与均衡。在距虹桥二中不远的南通市跃龙中学,他们创造性提出了“蓝色计划”,即力争使原有学困生成绩报告册上各门功课不再是一片“红色”不及格,而是普遍成为用“蓝色”书写的及格成绩。学校将各班学习水平和能力基本相近的学生重新编成A、B、C三个层次班,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自己原有起点查漏补缺,或夯实基础,或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蓝色计划’通过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校长胡健说。而如皋搬经初中在课改的深化中,同样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正在探索分层评价、人人成功的新体验……

    以改革促公平的另一个突出体现是,农村学校教育在南通市全面“逆袭”。如东县的“乡村教育集群”,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以该县初中为例,22所初中学校在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指标呈全面提升态势,其中七八所农村初中更是长期排在县域学校的前20名。在高手如林的南通教育界,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同样与课堂教学改革分不开。

    以近年来名声大振的景安初级中学为龙头,如东县聚集了于港初中、直夫初中、邱升中学、袁庄中学、先民中学等一批乡村学校,通过组建乡村教育联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共同抓手,通过教学研究、同课异构等多种交流方式,实现了捆绑式、跨越式发展。

    地处如东的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更被视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作为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学校,多年来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高考连创辉煌,被教育专家们誉为“栟中现象”。

    一所所农村学校通过课改“打了翻身仗”,这些切切实实发生在南通土地上的奇迹,让南通教育人更加坚信,以课改解决学生“学”的均衡、促进教育均衡,不仅可能,而且易于操作。

    当然,学校课改不仅有改课,还有在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建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爱教育课程体系”,他们坚持“活动课程化”,将学校的活动进行系统化改造,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序列;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主题整合”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包括常规活动课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类主题活动课程等;如皋市白蒲小学则把一根跳绳玩出了国际水准,人人会跳、能跳,还跳出了专业水平,在全国的跳绳比赛中与成人专业团队一较高下……

    “课改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而且可能引发区域教育生态的一场新变。”金海清坚信,课改之路不仅改变着走路的人,也定会改变教育乃至整个社会。

    通往核心素养:多元价值取向的殊途同归

    南通课改究竟带来了什么?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校长范建银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几年前,该校学生王明(化名)高考分数过了二本线,未及一本线,为此他参加了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的自主招生。在笔试中王明表现一般,此后的面试环节,考官给出一个话题,让前来应试的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发言。

    在学校长期的小组学习经历让王明表现出很强的现场组织能力,他很快组建起一个团队并担任组长。最终,凭借其出色的表达、组织与应变能力,征服了现场的评委,最终被贝尔英才学院录取。

    近年来,在南通,像王明这样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种核心素养健全发展的学生不断涌现,这得益于南通一直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于建华所说,真正成就一个学生,“仅就教学抓教学很难真正抓下去”,南通教育的发展,无论就区域还是学校而言,都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如今,南通许多学校由课堂教学改革切入,在德育、自主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一起发力,为学生的自由呼吸种下了一片森林。

    海门市以书香校园、兴趣课堂、完美教室、卓越课程、特色文化等项目为重点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12年来,海门教育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丰富着新教育实验的内涵,在海门大地上催生了一个区域新教育实验的典型。

    崇川区基于对情境教育的区域性传承与推广,在情境教育学派思想的滋养下,“情境大单元教学”“和润课堂”“和实课堂”“情理课堂”“四步阶进法”等教学主张,在崇川教育的肥田沃土中生根发芽、拔节生长。

    通州区通过组建中学和小学教学协作区,由每一个教学协作区的牵头学校建构一个课堂教学模式。

    港闸区依托区教师发展中心,分年段、分学科构建“大教研组“活动模式,由各学科专兼职研训员牵头,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课标研读、素质拓展、教学基本功比武、同课异构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全区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启东市为了寻找区域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组织教学研训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三段·四模块”课改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同课异构、示范教学、教学论坛等接地气的教科研活动,不仅营造了模式推广的氛围,而且让一线的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振信心,切实感受“三段·四模块”课堂教学研究的魅力……如今,在南通市“十二字意见”的价值引领下,各县(市、区)的课改既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品质,又无一例外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育之乡作为一种典范的地方性教育文化形态,一种典型的、本土的教育生长方式,业已成为南通教育的特色和文化标识。在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南通教育人和南通人共同塑造了以“教育为父,适地为民”为基本文化特点的南通教育之乡品格。“南通教育现象”和“通派教育”是南通教育之乡文化品格的当代写照,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则是构建新时期南通教育之乡的战略目标。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非常认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主任钱炜的这番阐释,这正可为兼容并蓄的南通教育注脚,也恰好印证了南通城市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