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 “五多”与“五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纵横谈

    三尺讲台系国运,基础教育不仅是国计,更是民生。然而,现在的基础教育不尽如人意,为何?梳理后不难发现,“五多”与“五少”现象阻碍其良性发展。

    课改新词多,守住教育本质少。每次课改,一些所谓专家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创造与众不同的“理念”,打出自己的旗帜。其实,课堂教学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教学方法因学情而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立足课堂,自觉觉人”才是王道。

    课程开设多,真正落实少。劳技、阅读写作、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大课间等课程络绎不绝,但是相对于数量的不断增加,课程理念、师资和设备都相对滞后,而且容易出现教育教学九龙治水、合力难聚的现象。科目设置应以“优化学科结构,加强知识类型的均衡选择”为原则,一些科目可以植入其他科目,比如实用技术和劳技、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等科目可以合并,没有必要单独另设。

    处理教师多,处分学生少。近年来,殴打教师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令人寒心的是,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无一例外地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而那些不良学生逍遥法外。在多重“夹击”下,现在教师管理学生甚是不易。这种困境束缚了教育发展,应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教师规范行使职权。

    名师“赶场”多,扎根教学少。近年来,因为对教育好坏的评价往往“以结果论英雄”,直接或间接“打造”了一批专家和名师。这其中当然不乏佼佼者,但更多的不是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名师。许多专家和名师热衷于南来北往“跑场子”,不安心“蹲地头”,往往“教别人种田,荒了自家的地”。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固定的,场子跑多了,哪来时间“自我充电”?

    关注名校多,关心村小少。与“不差钱”的城市优质学校相比,一些村小和“麻雀学校”举步维艰,优质师资“下不去,留不住”,鲜有人关心乡村教师的住房、医疗等实际困难,导致生源流失,学校慢慢萎缩。村小原本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高地,如今却渐渐沦为教育的“洼地”。其实,村小最需要雪中送炭,无论是教学设备的添置,还是长期在村小执教教师的生活质量,都不能被忽视。有村小在,乡村的精神生活便不再贫瘠,薪火相传、传统赓续就有依托。

    当然,疏解以上几个“纠结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顶层设计给力,也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齐发力。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英山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