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的三大必备元素
理想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基于专业的常态课堂研究,恰恰是教师最需要的。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活动似乎一直是这样的——拿着一个本子、一支笔进教室听课,听课时往往是记一些教学环节,记一点教师的言行,记一点自己的即兴感想。评课时想说就说一点,不想说就不说,一定要说时就拣好的说,且谨慎地用词,委婉地说出不足。至于记下的东西与说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应该说,这样的教研活动已经是许多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内容,且经年不变,一些教师甚至把专业发展抛在了脑后。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通过专业发展,教师获得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能获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即归属感。比如,来自他人的尊重及自我实现等。
然而长期以来,教研活动难以产生实效,主要是传统的听评课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打个比方,人体的健康发展需要七大类营养元素——水、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它们之间需要合理的搭配。同样地,教研也需要几种必备元素的合理搭配。
第一种元素,就是“研究”。教师是专业人员,进行的是专业研究。从个体的钻研到集体的教研,再由教研促进钻研的深入。以往,我们听课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和各种学习状态(如小组活动),但这些指标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认知过程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人的认知过程是内隐而独立的,我们看不见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显性化。为此,我们可以把一堂课想研究的问题具体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围绕观察点搜集并记录相关的详尽信息,再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在这里,其实已经涉及了第二种元素——“技术”。上述的研究过程需要运用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评判课堂活动,是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因此教研其实是由技术支撑的研究。
第三种元素是“合作”,而不是“合坐”。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之间既彼此分工又相互融合,每个阶段都是多向互动的过程。通过观、记,自然而然地开展自我反思,且与专业对话。
众所周知,课堂涉及的因素有许多,一堂课不可能做到把所有因素都观察到。所以,要观察课堂必须解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的研究团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从4个维度入手对课堂进行解构,这4个维度分别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这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另外3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它们共同形成了课堂观察最基础的框架。
我简单解读一下这4个维度——
第一维度:学生学习,主要关注的是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
第二维度:教师教学,主要关注怎么教,教得如何,哪些行为适当。
第三维度:课程性质,涉及教与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质表现在哪里。
第四维度: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样的问题,也就是你听了这堂课后整体感受如何。
如果我们分别用一个英文单词进行注释,这4个维度分别对应的是“Learning(学生学习)” “Instruction(教师教学)”“Curriculum (课程性质)” “Culture (课堂文化)”。提取它们的首字母,即为“L-I-C-C”。业内把基于这4个维度的课堂观察,命名为“LICC”范式。
为了清晰观察的需要,教育同行又把每一个维度分解出5个视角,4个维度就是20个视角。同时,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至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见下图)。这样的观察点共有68个,最终形成了“LICC”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它为教师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实用的认知地图和研究框架。同时,通过“LICC”我们会发现,课堂充满了丰富的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但任何事物都处于生长过程,都有利有弊,“LICC”也是如此。首先,它源于教师的常态教研,指向的是“实用”,而不是通过规范的研究所产生的新理论,所以它是本土的、草根的、零散的;其次,它取决于开发与使用的人,不具有严密性。因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创造新的范式。
我一直认为,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源于教师。理想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基于专业的常态课堂研究,恰恰是教师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系上海立吾教育机构)
要素 视角 观察点举例 学生学习(L)(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主
(5)达成
以“达成”视角为例,有三个观察点:
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教师教学(I)(1)环节
(2)呈示
(3)对话
(4)指导
(5)机智
以“环节”视角为例,有三个观察点:
①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②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③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课程性质(C)(1)目标
(2)内容
(3)实施
(4)评价
(5)资源
以“内容”视角为例,有四个观察点:
①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②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③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④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堂文化(C)(1)思考
(2)民主
(3)创新
(4)关爱
(5)特质
以“民主”视角为例,有三个观察点:
①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③师生行为 (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