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融“名山名镇名洞”于一体,被誉为“终南首邑,山水画廊”。近年来,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级贫困县,以全县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手里拿着一张笔迹稚嫩的邀请函,说起今年初学生们的一项“壮举”,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从虎话语间难掩自豪。原来,该校五(1)班全体学生在新年自导自演了一场以“感恩、青春、自信”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要知道,这可是一群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以前连大声回答问题都不敢,现在不仅在课堂对答如流,在陌生人面前也落落大方,浑身上下散发着自信。
  与杨从虎有着类似感受的,除了正在区域课改路上稳步前行的柞水教育人,还有许多来自县域外的领导与同行。曾走进柞水县下梁中学课堂的商洛市副市长武文罡,也发出感叹:“学生的桌椅虽然很破旧,但学校的教学质量领先……看到学生自信发言、大胆质疑、快乐学习,就看到了教育的未来!”
  人们渐渐发现,柞水教育早已起了大变化,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一时竟多了起来……这一切,都是柞水县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出现的新气象。
  抓好课堂 就是抓住素质教育“牛鼻子”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隶属陕西省商洛市,县城不大,抬眼可见的青山、流云、绿水,让这座小城充满生气与灵性。但也正是受这样的地域因素影响,柞水县的教育基础一直相对薄弱。为了摆脱“困境”,让人文之灵与山水之秀相得益彰,柞水教育人锁定课堂这个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根据山区办学实际,强力推进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区域课改,建设教育新生态。
  近一年多来,记者先后多次走进柞水县,探寻并见证了柞水素质教育发展的奥秘。
  在距县城40公里的柞水县凤凰镇中心小学,学校硬件建设很普通,但走进教室,却有别样风景。
  在一节语文课堂,一部分学生在“爬黑板”,一部分学生在座位上进行对子间互查。黑板左上角的一个区域是“门诊部”,大家把发现的错误标注在上面,由小组长逐一强调,整个学习过程一气呵成又高效简洁。
  展示环节,每个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问……扭捏、害羞、不善表达,在这些山里娃身上荡然无存。
  “这样的课堂形态,正逐渐遍布全县各所中小学校,这是柞水持续推进课改的真实写照。”柞水县科技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傅先亮介绍说,2013年柞水县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后,逐渐摸索出“以自主管理为核心,以高效课堂为抓手”的课改新路。
  柞水县区域课改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除了领导重视、经费充足和引进课改专家团队外,还得益于一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课改机制。
  落实分层包抓机制。柞水县建立科教体局领导包片、局机关股室包镇、干部职工包校的高效课堂包联制度,做到“五必须”,即每周必须汇报工作进展,每月必须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每季度必须召开现场诊测会,每半年必须组织一次总结会,每年度必须对包抓工作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建立教研指导协作机制。每镇确定一名教研员负责指导课改,并依托联片教研和大学区机制,在片区和学区内建立片区大教研组,通过常态化教研活动,为课改提供教研支撑。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定课改考核评价标准,做到校长不实施课改就问责,教师不实施课改就予以调整。各校对不进行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巡查通报机制。分管县长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课堂听评课,科教体局机关干部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研员每月至少有3周时间在基层听课指导,形成了“分管县长亲自抓、机关干部主要抓、教研室主力抓、学校校长重点抓”的上下联动抓课改的良好氛围。同时,科教体局班子成员坚持定期巡查课改工作,对实施课改不力的校长和课改工作不积极的教师及时进行通报。
  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按照教师需求逐人制定培训方案,每周组织一个学科教师开展教材过关培训,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开展研修,做到研训一体化。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16个QQ学科群,参与学科教师达1200多人,教师通过QQ群上传课件、教学设计、学科试题、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达到资源共享……
  从区域课改推进年到深化年,柞水县课改月月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各校则分别制定活动月具体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据柞水县教研室主任郑大华介绍,目前柞水县已经研究提炼出“52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县各中小学按照基本要求全面实施推进,并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课改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柞水县的课堂教学改革从小学、初中起步,如今已经深入高中。曾担任县科教体局局长的李均良,在调任柞水县中学校长后,随即启动高中课改。李均良曾多次谈道:“做课改,就是为了培养一批名师,建设一批名校;做课改,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抓手,用改革推动全县教育的新发展。而高中,不能在这场改革中缺席!”
  筑牢文化 奠定学生素质发展“人生基石”
  “挖了半边山、填了一条沟、削了半面坡,花了一个亿,建了仨平台”。柞水县城关小学是一所建在半山腰的新学校,校长程先照介绍说,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学校的不拘一格。
  当记者迎着朝阳走进学校,爬过错落排布着教学楼、办公楼的两个平台,站在作为操场的最高平台时,当时正值大课间,学校2000多名师生站在高高低低的空间上,从《小苹果》到校园操,再到团队风采展示,热烈的阳光下,迸发无限的生命活力。学校文化传承的厚重与师生生命的灵动,共同诠释着柞水学校不拘一格的文化味道。
  近年来,柞水县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按照学校文化“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原则, 强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着力做好校园外观、校园景观、文化长廊等文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柞水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主题,并将这些主题渗透、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活动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心校以上学校还要有能准确反映精神文化象征的“文化主题、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校园史料、标志物”。
  柞水县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观摩活动,至少组织两次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考评,评选表彰一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浓厚的文化氛围,必然不能缺少书香。柞水县以书香校园创建为抓手,以“诵读经典、书润人生”为主题,以“六个一”(即清晨一诵、午间一读、晚间一省、每周一课、每班一集、学年一节)活动为载体,引导学校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背诵经典国学作品等,倡导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记一万字读书笔记。
  在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各学校依托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精神文化活动:成立三大球训练队、武术、团体操、跆拳道、鼓号等体育社团;组建柞水渔鼓、国学社、文学社、书画社等文艺社团;每年组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种植、小养殖、小论文评比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一个都不能少 让每个孩子同享优质教育阳光
  与大多数贫困山区县一样,柞水大多数人也选择外出打工改变生活,但与“顾得了自己,顾不了孩子”的情况不同,柞水许多家长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可以在外安心工作,这得益于柞水县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忘记该县的一个特殊群体——2000多名留守儿童。
  以距县城100公里的红岩寺中学为例,为了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每周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主题阅读”,由辅导教师引导孩子在阅览室读书;“亲情视频”,由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亲情室通过QQ视频与父母沟通;“文体活动”,则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回自信。
  学校还积极发动教师组建了一支留守儿童帮扶队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承担起“第二家长”责任。对于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帮扶教师在学习上利用课余时间优先辅导,生活上从衣食住行优先照顾,活动上根据孩子特长优先安排。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则会在日常管理上多看一眼,在学习上多问一声,在生活上多帮一把。遇到周末或重大节假日,“第二家长”会将帮扶的对象接到家里,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柞水县,一大批像红岩寺中学一样的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了信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健康快乐成长。
  但是,再好的关爱都比不上孩子的自觉成长。为此,柞水县各学校通过评比学生感恩之星、文明之星、勤学之星、才艺之星、管理之星、环保之星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而这也与课改息息相关,郑大华认为,要真正深入推进课改,必须做到两条腿走路: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并重。“我们把自主管理融入课堂、融入班级、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推进现代班级管理制度,推行班干部轮流制和班会由学生主持制度,激发班级管理活力。”郑大华介绍说。
  “目前,柞水许多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自主管理风气:学生自主管理,人人自强争当小主人;教师自主管理,人人自我专业化成长;领导班子自主管理,人人热情服务师生。”柞水县科教体局副局长陈友谊自豪地说。
  机制保障 推进素质教育活动常态化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柞水县从深化课程改革做起,积极开发和建设一校一特色的校本课程,把创编校本教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创编德育读本、地方音乐、特色美术、趣味数学等系列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如乾佑中学的《岭南明珠——柞水》、下梁中学的《励志》、营盘九年制学校的《魅力营盘》等,各学校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贴近学生实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建构。
  一项改革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科学评价,这样才能高效推进。“从2015年起,我们对全县小学五年级以上年级进行综合学科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县科教体局将检测结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郑大华介绍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柞水县逐步配齐体育、音乐、美术和艺术教师,并实行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镇内统派制,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话题征稿     下一篇:做能“教”会“研”的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