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师”同教引领新常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他们或因学生而变,或随课程而变,或主动应变,或被动转变……尤其是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教学中,“双师”或“多师”共同执教已经成为新常态。

    记忆中,我读中学时各学科都是一位教师上课。后来,我也站到三尺讲台,面对40多名学生,走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岁月。那个年代,一位教师支配着一间教室,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事。

    直到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许多教师的课堂模式悄然发生改变,他们或因学生而变,或随课程而变,亦或主动应变,亦或被动转变……尤其是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教学中,“双师”或“多师”共同执教已经成为区域内中小学的新常态。举两个例子,看看教师们如何合作上课,并对教学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例一:一场性格色彩的讨论。

    敬业中学有两位年轻的物理教师,他们共同执教一门拓展型课程《性格色彩之洞察基础》。该课程让学生有机会面对复杂情境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基于性格色彩理论分析判断每个人的性格,提高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提升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基本素养。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小组讨论、表演、辩论等形式展开。两位教师一个台前一个幕后,定期轮换,配合默契。站在教室前面的教师负责组织学习活动、引领活动进程;站在教室后面的教师负责采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信息,如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情绪表现等,是洞察与分析学生性格色彩的基础依据。为此,教学中教师全面观察与记录相关信息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两名教师共同观察的优势充分显现。

    优势一:两位教师组合上课,扩大了课堂的观察范围,可以比较全面地采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为指导学生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提供科学依据。

    优势二:两位教师同时观察和指导学生,增加了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让尊重学生差异、按照学生差异开展教学变成现实。

    例二:一段网络文明的旅行。

    《网络文明》是黄浦区共建共享的特色科目之一,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网络交友、网络经济、网络道德等模块。在智能手机购物迅速普及的当下,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更加深远。这门课程的开发者是大同中学的教师,随着区域推进课程共享,这门课程“走出”了校门,“走到”了更多的学校。

    其中一所初级中学选用这门课程,并由两位教师同时上课,一位是政治教师,一位是信息技术教师。他们的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组合,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导学生体验网络文明。政治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指导网络技术应用。就这样,一门优质的课程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扎根。仔细分析《网络文明》课程的“旅行记”,我认为有以下主要看点。

    看点一:互补式教师组合轻松破解了综合类课程的师资难题,教师之间可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确保综合类课程教学更完整、更完美。

    看点二:当前,“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发展”面临挑战。因为,许多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仍是“师本课程”,受制于本校教师。《网络文明》课程的跨校之旅,给教师打开了一扇窗,建设适合学生的课程,可以将学校内部创新与校外资源利用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 稿     下一篇:用“整合”思维“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