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界,学无界,行无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坐在校园一角,便能顺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走出校园,来到左炮台遗迹,触摸当年“鸦片销烟”的历史云烟;坐在家里,通过手机还能与老师们讨论作业……这是赤湾学校学生的学习常态,是“无边界学习”带给他们的改变。

    其实,“无边界学习”的思想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曾提出“知无涯”的教育论断。这里的“知”即求知,也就是学习;“无涯”即无边界也。道家思想的精华,“无”即是“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就是无边界的最好诠释。如今,现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无边界学习”,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创建“无边界学习”的支撑平台

    保障“无边界学习”的技术支撑。为实现“无边界学习”,学校构建了基于中考监控系统的校园录播系统,在每间教室设置多个信息采集摄像头、语音收集器等前端设备,同时在学校信息中心设置功能强大的录播设备及信息采集资源库,让每个班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能随时记录下来,用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成长记录等;录播平台能够支持跨越班级的对话,实现班与班之间的视频语音交流;通过录播系统的支撑,实现信息同步传输、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储备教研、跨班级交流学习等创新课堂教学。

    创设“无边界学习”的多元空间。首先,学校对传统的教室空间进行优化和提升,建有信息化小组未来教室,依托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小组交互式”合作学习。

    此外,学校还积极营造许多非正式学习空间,如楼梯间读书角、校外美术涂鸦长廊、创客实验室、无土栽培实验园等。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更加广义的无边界学习活动空间。特别是学校的德育品牌活动“赤湾绿色行”,积极动员社区、家长、交警等多方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资源整合的学习生态系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构建“无边界学习”的全课程资源。学校的“无边界学习”致力于建立全课程理念,让所有资源都成为学生的课程。

    因此,每个学科组都有丰富的课程构建,实施多元化校本课程。如语文组的阅读拓展、经典诵读等课程,数学组在全校开展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英语组的英语儿歌绘本、英语剧社等课程。

    探索“无边界课堂”的教与学

    课堂的无边界。“无边界课堂”是指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促成思维的跨越和创新,进行资源重构和整合的新型课堂模式。这种新型课堂,既可以是真实的常态课堂,也可以是网络化虚拟课堂,还可以是现实世界的生活课堂。在学校,课堂的界限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学校的围墙成了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天地;运动场成了科学课、数学课的学习乐园;图书馆、楼梯角成了语文课的学习场所……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空间,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地方。

    课程的无边界。美术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画的作品,配上优美的语言,在美妙的音乐中朗诵或介绍,这是美术、语文、音乐课的完美结合;教室的小花盆里,每个学生都挑选了种子进行栽培,他们精心设计了表格,记录天气情况,统计施肥、浇水的次数,创建种子的生长日记,这是数学统计、生物观察、语文日记等全方位知识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学科边界。

    教与学的无边界。在传统课程思维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下,教师和学生难以脱离“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无边界学习”的教与学,致力于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而是追求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生成性和激励性。比如,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实验;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写一篇作文。教师有不懂的可以向学生请教,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提问。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是模糊的,教与学的对象是不限定的,课堂是生态的、活化的。

    “思无边、学无界、行无界。”我们相信,“无边界学习”就像为学生敞开的一扇大门,能够让他们走向无限精彩的未来。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