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乡村教师来信引发的讨论村小,撤还是留
10月19日,本报第三版刊登吉林省一位乡村教师的来信,作者提出,村小应该在撤并后实行集中办学。由此引发广大读者对村小的热议,本期特别聚焦——
与其撤并,不如提高待遇
□ 李飞鹏
我认为,村小应该保留。我所在的乡镇有一所中心小学,下辖7所分布零散的村小,最远的村小距中心小学近10公里,最近的也有4公里,而且连接中心小学和村小的全是崎岖山路,且弯多路窄。如果这些村小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小学上课,交通和安全无疑成为撤并村小的绊脚石。
此外,撤并村小后,教师的工作任务并不会减轻,也不会有更多时间放在教学上。乡镇中心小学师生人数无疑是最多的,然而其他学校的人数也不少,特别是距中心小学最远的那所村小,人数几乎与中心小学持平。如果贸然将这些村小撤并到中心小学,虽然教师数量增加了,但学生数量也增加了,且中心小学的承载能力有限,势必会导致大班额出现。这样,教师要管理的学生多了,批改作业的量大了,工作量不减反增,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在不能撤并村小的情况下,如何激发村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村小的教学质量?我们当地的做法是:发放边远山区津贴,越边远的地方,津贴越高。以最远的村小为例,教师每人每月能领到1200元补贴,而中心小学教师只有500元;定期交流,中心小学每年安排教师到村小支教,并将支教情况与评职称挂钩。有了这两个保障,近年来村小确实吸引了不少优秀教师,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结合实际我还要提几点建议:一是拨付公用经费时,应该直接拨到村小,而不是拨到乡镇中心小学,要让村小在经费上有更多的支配权;二是拨付公用经费不能只依照各校的实际学生人数,可以参照四川阆中的做法,无论学生人数多少,统一按照某个标准拨付,切实提高村小教师的待遇;三是让村小教师定期到中心小学交流学习,现在是中心小学派教师到村小支教,但村小教师一般不会到中心小学交流,这样不利于提高村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我认为当前撤并村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与其选择撤并,不如想办法提高村小教师的待遇和村小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中学)
必须保留的三类村小
□ 赵尚贵
我觉得,有三类村小必须保留:第一类是城市化浪潮没有波及到的村小,当地人口多,学龄儿童也多,不仅不能撤并,而且要想方设法办好,甚至要适当增加教学点;第二类是与城镇学校一样拥有各种完备教育设施的村小,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被闲置,更不能因为师资短缺和生源减少而任其自生自灭;第三类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小,这类村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师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质量过硬,赢得了社会好评和村民信赖,深受学生喜爱。
保留这些村小,可以让乡村孩子拥有成长乐园。村小最大的困难是师资短缺,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师生比”增加村小的教师编制;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辅之以政策保障,引导“富余”教师逐步向缺编学校流动。
保留这些村小,让村民共享教育资源。村小的教育资源一旦能与村民共享,其价值会成倍增长。例如,有的乡村空巢老人多,政府可以把老人组织起来,借助村小闲置房舍开设“老人之家”,增设老人健身活动场地,举办健康养生讲座,开展老人们喜欢的活动;还可以利用村小资源,将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集中到学校培训。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南市金岭中学)
倾心办好保留的村小
□ 任正君
我觉得,应慎重对待撤点并校,除了少数确实需要撤并的村小,应该保留大部分村小,并要倾心倾力办好。
偏僻贫困山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村小,距乡镇中心校较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教育质量肯定与中心校没法相比。但是,如果村小全部被撤并,学生上学路途会很远,如果寄宿,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远远不足,缺少父母的关爱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盲目撤并村小,还可能会让部分孩子无学可上,导致辍学现象增加,甚至出现乡村文化凋敝等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小班小校”等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方案。比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必离开父母在村小就读,如果师资匮乏可以采用复式教学,也可以安排师范类大学生顶岗实习。此外,政府要在经费保障、师资补充等方面打破各方限制,给予村小充分照顾,为村小发展排忧解难。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平凉市第九中学)
适度有限撤并
□ 李 磊
对于只有几个学生的村小,不妨适度有限撤并。因为,只有几个师生的学校,很难保证开足开齐所有课程,也难以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运转。由于学校缺少人气,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但是,村小撤并一定要适度。据统计,农村小规模小学满足了20%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农民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如何稳妥慎重地进行村小撤并?根据我所在县撤并村小的经验,可以这样探索和尝试。
保证学生“家门口能上学”。基于生源不断减少的现实,实行以乡镇驻地为集结点,以学区为网点的撤并方式。撤掉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到附近规模较大的其他村小就读,这些学校距学生家都不太远,保证乡村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上学”,四年级以后再到乡镇中心学校就读。
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乡村学生到乡镇就读后,就餐和接送往往会成为家长关心的问题。我所在县投入资金为每个乡镇中心小学建设了高标准食堂,配备了食堂专职人员,保证学生在校吃得好;同时,为每所乡镇学校配备校车,集中接送在乡镇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免除乘车费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
换一种角度看撤并
□ 张自恒
大多数村小地处偏远,规模相对较小,办学困难,在师资配备上往往属于被遗忘的角落,办学质量不佳。教学质量上不去,生源改善不了,优秀教师分配不进来,这些村小的办学质量自然很难有大的突破。哪怕这些村小被保留,也只是乡镇中心校不可缺少的低层次补充。
村小要想有新突破,首先要立足办学条件,找准定位。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根据学校实际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让特色成就一所学校。其次,必须突破村小师资的薄弱环节,与周边规模较大的学校结成友好的联盟关系,聘请专业教师到学校任教音体美劳等课程,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舟枕小学)
不能搞“一刀切”
□ 张学炬
十几年前,我所在的学区方圆不足3公里,却有8所小学,村村都有学校,但资源分散,师资短缺,每个教师几乎都要包班,工作时间主要是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只能等下班后完成。虽然教师认真敬业,但由于缺乏专业学习和提高的时间,导致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教育质量差,家长意见非常大。
从2004年起,我所在的学区进行撤点并校,学校由8所减少到3所。资源集中后,师资得到优化,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家长们也逐渐认可了。
但是,在撤点并校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地方交通不便,一旦撤点并校,学生要翻山越岭去上学,这种情况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是不能抛弃撤点并校后的闲置校舍,要做好维修翻新工作。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向农村倾斜,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相信几年后农村学校的生源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高峰,学校有可能面临并校之后再分开的局面。
三是要做好必要的配套工作,并校前要做好舆论宣传,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并校后,对于距离较远的学生,要配好校车,对于部分教师的食宿问题也要妥善安排。
只有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并”的凝聚力,产生新的聚合效应。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