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第二届年会召开中外校长共论“公民素养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月15日至17日,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第二届年会在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学者与来自国内15个省份的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聚焦“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主题,共同探讨,分享观点。本次大会专门成立了“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出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美国华盛顿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威廉·菲什为副主任。

    全球化从潜移默化到愈演愈烈,教育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点成为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正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郎金国所说,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让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一个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视角,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此,芬兰萨斯塔马拉市长亚瑞·安德森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如今的世界是飞速发展的世界,学校同样也在飞速发展,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如果人们想要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就要改变学校,必须建立全球学校之间的联系并为之努力。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培养具有公民素养的人才,学习的有效性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话题。芬兰许尔凡综合学校校长亚里·安德森,因为来自芬兰而受到许多代表的关注,在介绍芬兰的经验时,他特别强调,芬兰的教育改革核心不是说教授什么,而是说如何教授,如何学习。在他看来,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有好奇心,就让他们多问问题;如果希望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让讲授的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寻找解决方案;如果希望学生有理解能力,就要让他们选择的话题与不同的主题进行结合。总之,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就要多一点与他人的互动,因为快乐和互动能够增加学习的效率。美国佛雷明翰高中的索尼亚·迪亚兹认为,学生未来应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沟通者、创造者,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而教育者应该以这些元素为核心开发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合作”“体验”成为许多国外校长介绍课改经验时的两大关键词。

    美国蔡斯预备中学校长波莉·安娜·帕克介绍了学校独特的“创新日”活动:学校每隔5个星期都会有连续3天时间不再有任何传统的课程,全校学生打破年级界限,分成小组就一个问题共同进行合作。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校园里的任何地方工作。3天之后,小组就该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学校给这样的课程起的名字——“推动课程”,即让学生有勇气,有信心,敢于冒险,运用自己的分析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成为未来世界的全球思想家。

    “加强沟通,加强合作,是学生在21世纪最需要的技能,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这样的学习环境。”美国奥斯卡卢萨学区中学校长安德鲁·特克说,他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更合适的教学材料,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性环境。而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教室结构,抛弃传统的排排坐,而是让学生灵活选择座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想一下你最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为什么你要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 安德鲁·特克幽默地说。

    教室在改变,教师更要改变。培养全球化公民,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丹麦乐音高中校董事尼尔斯·乔治·朗德伯格认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敏锐的洞察,然后是善于沟通,对于文化多元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尊重,对于文化和少数民族的问题有所了解,能够在教育和社会框架之下了解不同文化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最后,教师要知道在教学中如何产生意义。

    “我们不可能把金子变成垃圾,而是应该把垃圾变成金子,我们要让学生具备随时提起行李就能够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能力,而且需要鼓励这些学生,得出一些很有创意的见解。”丹麦郡家私立学校校长劳拉·霍尔多夫说。

    如何培养全球公民,如何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3天的时间,16个国家的学校管理者用29个主题报告和演讲“现身说法”教育的国际性与融合性。正如顾明远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说,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而教育工作者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准备,应对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的技术伦理和社会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