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背地里叫她“尹大胆”,但尹超内心清楚:校长就是要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点,不要怕担责任。她看重每一位教师,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被爱和理解包围、自由成长的空间。尹超:为教师创造爱与自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7月,毕业季,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作为北大校友,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寄语台下的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回归根本,做简单纯粹的自己。”

    在这份广为流传的致辞中,邵峰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本不善言谈的他之所以参加这次毕业典礼,是因为儿子的一句话:“你是北大毕业的!”

    “我突然发现这位就读于北大附小四年级的小北大人已经有了很强的责任感,作为老北大人,我为他感到骄傲。我也希望同学们永远做一个骄傲的、有责任感的北大人。”邵峰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欣赏,更是一位家长对学校的欣赏,对教育的期待。

    这样的欣赏和期待,北大附小校长尹超已经担负了32年。

    9月,沐浴深秋的阳光,与这位爽朗、大方的校长面对面聊着,“北大精神”是她口中不断出现的高频词汇。的确,从20岁来到北大附小,32年的时间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精髓,不仅烙印在她的灵魂里,也烙印在北大附小的每一个角落。

    建一座会呼吸的校园

    所有到过北大附小的人,都会“惊异”于校园的古典美。

    一位曾经来校“访学”的河南教师这样描述学校:“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树,200多棵古树茂盛地生长。这里的每一棵树姿态各异,学校没有因修建而移栽或砍伐一棵树,为了保护树,学校的建筑都依树而建。流连在青藤、古木之间,青灰古朴的自然文化样貌与多元开放的生态文化样貌交相辉映。”

    时间回溯到14年前,北大附小可不是如斯景致。

    2002年,已经在北大附小工作了多年的尹超,走马上任成为校长,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校环境:平房漏雨,楼房塌角,上课时天花板坠落;全校2000多名学生挤在6个不同的区域做操,更夸张的是,体育课没有场地,学生只能围着教室跑。

    面对50年没有变过样的学校,再看看旁边蒸蒸日上的北大,尹超决定改造校园,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挖掘、提炼北大附小的文化内涵。

    改造校园,把学校建成什么样?是走豪华风,还是现代风?

    北大附小地处清代王家花园,古木参天是学校先天的环境优势。尹超决定修旧如旧,保留老北大的品性,将“青灰古朴”定为学校的基本色调,依然走“青砖、灰瓦、红廊柱”的北大风格;同时保留所有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

    更重要的是,尹超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建一座生态楼,按照她的设想,学生们即使一年四季不出教室,也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当时,生态楼建设在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只有吉林长春市的图书馆进行了尝试。面对种种质疑,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

    “我知道,有人不同意这种决定,甚至连主管基建的学校领导也提出质疑,觉得一所小学不用有那么高的追求。”回想当年,尹超说:“校长就得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不要怕担责任,不要怕有压力,不要因为一点风险就退缩。”为此,从生态楼开始施工的那天开始,尹超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到校,看图纸,督进度,光笔记就记了四大本,生生把自己练成了“建筑专家”。

    2005年8月,经过15个月的奋战,中国第一座生态教学楼建成了,这座楼利用冷热空气对流原理,送风口送出自然风,出风口带走浑浊气,孩子们不出门就呼吸到新鲜空气,大家形象地称这座楼为“会呼吸的教学楼”。

    事实是,不仅教学楼会呼吸,整个北大附小都像一座氧吧。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别具匠心,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所有古树。

    为了留住一棵大槐树,北楼西侧拐了个角;为了保存更多松树,教学楼出现了天井;为了不挪走柽柳、海棠、椿树,操场上专门预留下特殊位置。这些努力的成果很是可观:现在的北大附小有200多棵古树,其中百年以上的国家二级古树就有50多棵。

    “赏燕园,满晴光;柽柳枝,水墨淌;百草园,秋虫唱;朝霞石,古松苍”,孩子们是吟着这样的诗句走进这座“绿色校园”的。翦伯赞故居、何其芳故居、陈守一故居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清代的王家花园红廊绿影,古木繁花;少年学子,穿行其间,风吹叶动,书声琅琅。

    曾经的破旧校园有了绿色,有了生机,也有了最具特色的附小十三景:奇石萌发、南极标赞、生态学堂、励志箴言、古松情深、红廊花架、百草嬉戏、五色沃土、水墨柽柳、翦老故居、王家花园、放飞理想、书山有路。师生们各显才华,为每一处校园景观创作出别具特色的七言诗。

    而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认识会呼吸的教学楼,认识校园里的200多棵古树,认识校园里的“四座古建”,认识校园里的花花草草。

    今年,学校又有了新变化——泡泡体育馆即将落成。这是一栋拥有全套新风系统,能同时容纳孩子们游泳、轮滑、篮球、羽毛球、艺术演出、教学观摩、高级研讨等的现代化综合体育馆。站在体育馆里,就能看到错落有致的透明泡泡,上面倒映着蓝天白云,这里瞬间成为校园里的又一处标志性景观。这不,10月31日,虽然体育馆还没有完工,但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已经“忍不住”在这里合影留念了。

    而为了这个体育馆,尹超已奔走了10年,研磨了70多种方案。 

    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影响人。

    “在这样的生态校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看到的是绿色,感受的是历史,北大的风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他们,他们怎么会没有‘北大精神’?”这是尹超的良苦用心。

    “玩出来的课程”

    

    当了校长,尹超一直在考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无数个答案,而尹超的解答是:“爱”和“自由”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两个词汇,因为“爱”给教育提供支撑基础,而“自由”则给教育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北大精神浸润下的爱与自由,是意义丰富的、深远的。它意味着给师生充分的关爱、呵护、欣赏和信任,让他们在宽松、惬意的环境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这些理念用什么形式传递给孩子们?

    尹超想起了冰心老人的那句话。那是1991年12月11日,燕京大学校友冰心来到北大附小,兴之所至,专门为孩子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2004年,尹超和同事们决定,这10个朗朗上口、简简单单的字就是北大附小的校训。

    “我们认为针对6-12岁的孩子,不适合用太大太空的口号作为校训,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是最珍贵的教育传统,是北大附小爱和自由最生动的体现。”尹超不止一次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北大附小也有玩的渊源。学校王家花园曾经的主人王世襄,就是一位“玩出了名堂、玩出了绝学”的鉴赏大师。2003年,王世襄先生还为这座老屋题写了对联“名曰花园种菜范匏还架豆,号称学子遛獒放鸽更韝鹰”。

    “这不就是鼓励我们北大附小的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吗?”尹超爽朗一笑。

    可是,什么样的课程最好玩?还能让学生在玩的同时给他们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校开始在课程设置中大胆变革,将学科类课程向活动类课程倾斜,更重要的是,学校逐步构建具有浓厚北大特色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

    尹超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开放的。小学教育有两方面重要内涵,第一是通识性,第二是个性化,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很好的社会成长和个性成长。

    “像我们当年建生态校园一样,我们的课程也应该是有生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英语单词是life,而在北大附课程建设团队的阐释下,life有了全新的解释:L—love(爱);I—inclusion(包容); F—freedom(自由);E—esteem(尊重)。在爱、包容、自由、尊重等四大核心理念的引导下,生命发展课程体系的主要架构表现为“三层次、五领域”。三层次分别是:面向全体的基础类课程,面向部分的拓展类课程,面向个体的研究类课程;五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每个层次、每个领域都对应着多门课程,总计10个维度,25个课程模块,102门课程。

    在尹超看来,自由最重要的内涵是选择的自由。而通过这样的多元、开放、立体、自主的课程,才能让每个孩子体味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和自由成长空间。

    为了让这样的设计真正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北大附小搭建了一系列核心学科群。

    比如博雅语文学科群,特质是“博览、善思、雅言、恭行”,包括三类10余门课程。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博吸收、雅呈现,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

    比如“生长的数学”课程,特质是研数思形,启智通慧,包括三类13门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学习身边的数学、有趣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比如“卓悦英语”课程,特质是创设情境,学玩合一,包括三类10门课程。通过大输入、重语境、多策略、拓思维、融文化,达到英语学习的趣味高效,学玩合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