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向未来,学校如何提供好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0月18日,中国教师报、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联合举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姜艳:IB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简称,开设这类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善于交流、懂得关爱等。而在学习广度、批判性思维方面,IB课程比同类其他课程要更加注重。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IB课程在课堂怎么实现?我们注重全人教育,在课堂和课外都善于探究,通过6个超学科主题,包括“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组织自己、世界如何运作、共享地球”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态度,提升技能和行为能力。

    【如果核心素养不容易被量化评价,也不能在大学招生时体现,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而流于形式】

    评价应及时跟上

    中国教师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评价体系产生影响。如何在评价中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

    郑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其实对未来教育及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当前的教育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不仅要培养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更要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通过中外资深校长联合治校,选拔拥有国际视野、现代教学理念的中外籍优秀教师任教;在硬件设施上,引入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导入北大建筑元素,希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环境,并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育人方式。

    郭文革:确实,以往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是单一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选拔机制已经带来不利影响。比如,两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都是85分,但通过大数据显示,尽管他们的分数完全一样,但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并不相同,根据这样的数据分析,我们在后续跟进性教育方面的补救措施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高考成绩,几乎将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太多的人生乐趣。而基于大数据评价机制,我们期待可以在学生的天资禀赋和教育结果之间作出最优化选择,既不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乐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看好大数据带来的前景。

    今天,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文化人,标准已经从原来的能读会写大大拓展了。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会写,很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盲。比如,以前我们只需要读图表和文字,现在要有视觉阅读能力,如TED视频等。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要学会:重构数字内容,要有视觉化表达方式;进行思维建模,要把大问题化小并进行重构;搜索信息并进行甄别和评价,提升社会-情感数字素养等。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能力等。

    秦春华:目前,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只有极少一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考试评价,别的都只能进行主观评价。如果核心素养不容易被量化评价,也不能在大学招生时体现,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而无法得到落实,流于形式成为纸上文字。其实,对于如何量化评价的问题,美国三大考试机构对新一代测评技术的开发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如美国大学理事会所做的大学先修课程“顶点”计划,学生的多角度素养可以通过量化工具来测评。再如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不仅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考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测试。这一体系针对学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进行量化测评,目前已完成心理学基础理论工作,正在设计操作层面的模型和技术。还有美国的OLIN COLLEGE课程新实验,典型特征是打破过去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现状,师生可以共同就课程建设进行研究开发,一起参与讨论和设计课程,聚焦“到底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所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还要靠一个个学生、一个个课堂、一所所学校,尤其要重视大学和中学携手合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