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高校劳动教育课怎么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延安时期,军民大生产运动等所形成的宝贵物质形态及其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表现出的爱党爱国、无限忠诚、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争先创优、勇当“排头兵”、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地方老区高校挖掘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利于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以实际行动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发挥延安时期和新时代劳动模范的示范效应,弘扬劳动教育优良传统。劳动模范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是对广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一种劳动态度的导向。劳模的先进事迹能够感召广大学生,劳模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作为边区生产发展和各项工作建设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对带动群众生产发展,改变群众价值观念和引领社会新风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劳模作为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具有激励和带动作用,当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志愿服务、文艺活动、摄影比赛等多形式、多举措开展劳动模范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教育。例如,可以用延安时期的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吴满有、工业劳动模范代表赵占魁、军队劳动模范代表李位、机关劳动模范代表黄立德等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宣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人物事迹,并请他们来校作专题报告;在师生中举办“劳动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等,并将以上具体举措纳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大力弘扬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

    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和成果运用,助推劳动育人质量。深入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劳动教育,通过还原当时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历史事实,为学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提供历史借鉴。例如,学习相关系列理论文章,并列入大学生选修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延安大学曾被评为陕西省劳动竞赛优胜单位,与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等7家单位共同成立了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为劳动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育教学过程与劳动教育内容要实现有机融合和互动。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延安乃至整个陕北地区红色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实现深度融合,有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发具有劳动教育内涵的思政课程。如开设延安时期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农业+”“科技+”“文化+”“非遗+”等模块的劳动实践课程。此外,还可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分别设立一定学时的劳动教育教学专题,实现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思政课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以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本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延安大学通过整合实践实训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校内劳动基地,并建立了吴家枣园、南泥湾、梁家河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条件保障。

    上述延安高校利用延安时期积累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其理念和做法也可用于其他老区高校。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时代,劳动教育必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高子伟系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谭虎娃系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