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如何形成
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是保障他们的自由与尊严。教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的陪伴者,重要的是通过规则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秩序,构建安全感,保护他们的成长空间。
在一年级数学课“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数数环节,我们学校一位教师提前让学生自带一些物品,比如花生、大豆、山楂、塑料瓶盖等。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学生却开心地吃着带来的食物,或者拿着自带物品向别人介绍,或者拿着物品玩耍……教师意识到课堂效率极低后暂停了上课,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出操作课的规则:教师示范时学生要观察,要把物品归位,学生自己操作时不能互相打扰。
规则制定后需要人人遵守,接下来的操作课上,教师反复提醒这些规则,并使规则逐渐内化直至学生形成习惯。不到半个月,教师只需要说一句“请遵守我们的规则”,学生就基本能做到身心归位。
有研究显示,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早已告别“一二三我坐端,四五六手背后”这些禁锢孩子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的我们,是否该思考为什么要建立规则?建立规则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规则一旦形成,我们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呢?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建立规则,学生才能形成内在的秩序,逐渐把规则变为习惯。每个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通过规则约束自己,最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比如,有教师执教“认识图形”一课,当把学具分发给孩子时,他们争抢着拿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教师在解决这样的“纠纷”时,建立规则就很重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这样的做法不是依靠权威和管制,而是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规则,孩子们也会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遵循规则,你若违背规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制止你。在这样的规则中,每个孩子才能真正获得平等和尊重。
我们学校的图书室平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览,但个别学生看完书总是不归位,管理员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有教师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让管理员和孩子们坦诚交流,互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让学生和管理员一起整理图书,渐渐让学生形成图书归位的意识。整个过程没有训斥和惩罚,孩子们养成了有序地与环境及他人相处的习惯。
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孩子们长时间的吸收、内化,这个过程也需要家长、教师反复提醒。只有孩子亲身体验、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东下池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