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程要与完整的世界融合——2016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暨“突破边界”黄浦现场会侧记
小雨挡不住学习者的热情, 11月17日,一场聚焦“突破边界”的课程改革研讨会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举行。来自卢湾中学的几十位教师通过科学组合,带领学生们用9节“突破学科”“突破教材”“突破教师”的“无边界”课堂展示,引领与会者走向“无边界”学习。
“一线校长和教师,太需要跨出自己的学校和教室,跨出自己的定式思维和学科。”一位参会代表发出感叹。当天,这场由中国教师报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会承办的2016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暨“突破边界”黄浦现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600余名代表前来参会。
跨界,为丰富课程育人而“突破”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还是越高?早晨太阳距离地球近,还是中午距离地球近……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旦突破学科边界,便能生发出更多的意义。于是,物理教师找到地理教师,共同研讨气温与气压的问题;语文教师与地理教师合作,用地理知识解读《两小儿辩日》的“难题”……在卢湾中学,学科跨界的校本研修课已经成为常态,学校尝试的“串门式教学”允许教师走进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讲课,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
当天在会议现场,卢湾中学教师带来的展示课上,几位不同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适时现身引领;学生或合作研讨,或动手演练;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既可以辅助呈现学习内容,又可以实时展示学习成果。不管是音乐与数学的奇妙“相遇”,还是语文、历史、化学“复杂”的整合“问鼎”,都在挑战我们的传统思维,“突破”课堂的边界。
校长何莉表示,课改实践中,除了突破学科、课程、教师、思维“界”之外,还要探索突破教与学、生活与学习的“界”……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研究员杨四耕在关于学校课程的“破界”与“守界”沙龙研讨中表示,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是“离身”的课程,课程落实中缺乏“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实现完整的学习”。他强调,教师不要把学生关在教室、关在校园、关在书里,为课程而课程的建设没有意义,“真正的好课程要与完整的世界融合”。
融合,目标“归一”的核心素养
只有突破边界,才能构建“完整的学校、完整的教育、完整的生命”,这是与会者共同的体验。11月18日,与会代表分别走进上海市黄浦区几所学校进行现场观摩,听取校长关于学校课程图谱建设的经验介绍,真切感受“跨界融合”的课程魅力。
在格致初中的“课程超市”,创艺坊、创新思维、Scratch编程、海上中华船模、茶·茶人、英阅、语悦、新闻观察、心心向阳、模拟联合国等10多门拓展性课程全面开放,参会代表“选课走班”,走近师生,走到课程开发的背后,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格致初中校长王珏认为,学校要把课程做厚、做深、做丰富,不能只追求课程数量的多,而应在课程间、集团学校资源间、学校与社会资源间,通过跨界融合把课程做“平”,进而在广博的学习资源中深化基础性课程学习。
在大同中学活动现场,一节《建筑课程与营造》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教师先引入一个话题,然后学生组建“公司”研讨解决方案,并上台宣讲吸引投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地区桥梁坍塌,影响隔河救援。在山区,河流较多,桥之间距离较大,如何设计一座桥梁,加速救援?面对现状,学生经过充分论证,设计出一座用榫卯连接的可拼接式桥梁,运输车可以方便运输。不仅如此,学生还深度解析了榫卯结构的优点及自己设计产品的市场前景。最后,学生让现场“投资人”投票……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全情投入,观摩体验的代表也兴致盎然。
正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至晖所言,大同中学把创新素养培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主要手段,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时空”平台,让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全面落实。而这,只是黄浦区秉持“跨界融合”理念建设区域特色课程、重构育人格局的缩影。
无边界,成就生命的无限美好
“小镇故事多,欢迎来坐坐!”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以“蓬莱小镇”课程体系全面撬动学校创新发展。在这里,学校成为真正的“小社会”,孩子从小就可以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课程,赚取“蓬币”,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在这里,孩子们在社会角色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更迎接未来……
“‘蓬莱小镇’从活动课程发端,但绝不仅仅是一门拓展性课程这么简单,课程背后依然是直指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大格局和建构微型社会的生命大境界!”一位与会者在了解了蓬莱路第二小学的课程改革实践后,写下了这样的评价。
无独有偶。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和广东省深圳市赤湾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无边界学习”,校长陈罡与王小洪在报告中就学校的无边界教与学,无边界学校管理,无边界校园文化建设,无边界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的学习生态系统建设进行了全面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副校长陆霞,则以建新小学和新华实验小学“新小孩”课程体系建构为例,介绍了学校打造“无边界教育”的历程。她表示,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开拓学习时空,学校寻找、纳入、整合、建构、创生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将生活与世界作为教科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刚认为,从课程回归到学习本身,才算回到了教育的本源,让学习“无边界”,才是所有学校课程建设的落脚点。
“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早已不再满足于上好一门课,而是需要教师能够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善于拓展学习资源,打破原有制约学习的因素,使学习不再仅仅是消费教科书、练习册。”一名专家表示,只有从“人”的发展出发,才能最终回到“人”,才能回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