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学教育巴蜀峰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专家聚焦课堂——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是一节由重庆巴蜀小学教师徐颖执教的语文课《颐和园》。

    课上,徐颖没有在整篇课文中找名句、找亮点,没有将《颐和园》背后满满的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抓住文章是一篇导游词的简单范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变换角度的观察方法。

    在教学中,徐颖不仅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还为学生精心设计了3个“脚手架”:一张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导游图,一种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式,以及让学生观察校园操场的实操写作训练。这不仅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了方法,更有了抓手。

    深入学习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的价值在哪里?在徐颖看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颐和园》这堂课上,“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背后,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服务学生真实生活的现实需要。

    按照徐颖的说法,这是一堂生长了8年的课。从关注教师的精教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书”过渡到“育人”,从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设计开发者,徐颖足足经历了8年时间。8年前,在上完《颐和园》一课后,有学生说:“徐老师,你是不是住在颐和园里的人?”这句话让徐颖陷入了一种思考。教师如何“退出”?哪些东西才是这堂课的核心?哪些空间应该还给学生?如何才能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得更好?正是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徐颖不断反观之前的设计,才促成了今天的课堂。

    像徐颖一样,在“2016小学教育巴蜀峰会”上,北京史家小学教师王国玲,重庆巴蜀小学教师马红磊、石禹等分别展示了体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研讨课。

    11月中旬,在重庆巴蜀小学举办的“2016小学教育巴蜀峰会”,锁定了“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这一主题。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等教育专家,以及北京、江苏等地的一线知名校长,通过主题报告、课堂展示、工作坊研讨、沙龙对话、观点分享等方式,真实直面一线教师的诸多困惑,探寻核心素养落地的共识。

    核心素养呼唤课堂教学变革,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转化,它的魅力真正渗透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才意味着找到了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就是要展示核心素养的本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论证、优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学科思考、学科观念和学科内涵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成为学生内化为自身核心素养的现实力量。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毛亚庆从“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方面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教师对核心素养要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位,不是让别人来“教我”,更多的是“我自己来”,教师要主动把主体彰显出来,通过共同学习与理性反思实现专业成长。

    这样的观点在巴蜀小学校长马宏的报告中也得到了呼应。她说,“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中,教师永远都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力量之一。她在报告中阐述了巴蜀小学核心素养校本转化与培养探索的路径。马宏认为,读懂儿童永远是教育的出发点,永远是教育过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元素。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儿童将知识加以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超越知识本身,找寻更为朴素、更为丰富、更为动人的儿童发展内涵。

    峰会上,巴蜀小学用教师工作坊的方式,诠释了教师是推动课堂变革与核心素养落地的决定因素和巨大力量。在工作坊中,巴蜀小学推出了一批具备课程研发能力的教师和一系列课程产品,从“团队共进”与“个人成长”两个维度,呈现巴蜀小学的课程研发与课堂实践。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表示,巴蜀小学进行的课堂教学变革呈现了如下特点:以课程整合为背景和核心理念,以儿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为重要理念和途径,以思维品质的发展为核心,以学习活动设计为基本策略,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支撑。这是巴蜀小学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带来的重要启示。

    “读懂儿童永远是巴蜀教育的出发点。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成为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主人。”马宏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