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助力学生朗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带的学生上初二了,可我发现他们有了一个变化。如果你在课堂上请学生朗读课文,举手的总是寥寥无几,这让我很沮丧。而在初一时,他们可是争先恐后啊。我不禁自问, 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我找到学生询问原因,有学生说,都是大孩子了,举手有顾虑。

    我正在学习心理学,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初中这个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在这段时间,他们会为自己在集体中的尊严和地位而烦恼。受人尊重和喜爱是他们的强烈心理需求,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但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初一时,孩子们不会顾及自己读得好还是不好,只要能大声朗读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担心自己的朗读能否得到肯定,这可能是他们不敢举手、不愿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的重要原因。

    我要改变这种状况。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个体之所以产生某种态度和行为,经常是模仿榜样的结果,教师就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榜样。我要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

    课堂上,我身先士卒,放开自己的声音。每节语文课,我都会为学生做示范朗读,以声带情。我试图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让他们在观察学习中对自己的朗读加以修正。

    我给学生一个情感突破口,让他们把大声朗读的感受写下来。带着学生朗读一周后,我又布置了命题日记《我要大声读出来》。从日记中,我读出了学生的犹豫、矛盾、纠结和渴望。

    有学生写道,老师提问时,我很少举手。因为我反应比较慢,有时回答不上来,慢慢就成了一种习惯。在语文课上,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意境。有时,朗读课文会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把我带到心灵的世界,使我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这是一位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写的日记。从中我可以看到,他不举手主要是长时间的习惯使然。但因为写日记,他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准备破茧成蝶,飞到外面的世界,朗读成为他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还有学生写道,今天语文课上,我发现了自己不爱举手的问题,因为我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今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不大声朗读,老师可能会缺乏教导我们的激情,这样下去我们的成绩便会下降。但是,如果上课能认真朗读课文,我们便会进入课文深处,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老师讲课时会更加积极,会更有效率。我们也会学得很开心,学得更有效率。

    这位学生不仅能自我剖析,还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命题日记让一些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能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同时从中凝聚班级正能量。

    ……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训练,班里的读书声渐渐大了,学生的手又举起来了,那些原本内敛的孩子眼里有了光,我看到了所有学生身上的正能量。连任课教师都说,孩子们上课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我很高兴,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能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我也庆幸,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好。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第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