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述无痕的心灵漫步
当前语文界,人们常常批评语文教学的泛语文、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多媒体化等误区。这些误区的出现,究其实质是教育者缺失哲学思考,不善于处理教学中的各种辩证关系,未达到“无痕”境界的结果。
“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放开”与“收拢”是课堂上经常需要处理的两对矛盾。内容是否互补,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过渡与衔接是否巧妙,往往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反映。善教者,处理这些矛盾自然自如,臻于“无痕”。
师生真情交流之于“无痕”。我的一堂课起始,师生没有直接走进文本而是要走过这样三步:说两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接着,我说自己今年怎么过“五一”;学生说今年怎么过“五一”。这是走进文本前的放,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拉近距离,活跃气氛;二是走进教材,做好铺垫;三是体会幸福,接近角色。这一段流程,没有过多的引用,而是以师生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为基础,发自内心,如初春残雪融入小溪,淙淙欢歌而去。上述第三点作用“体会幸福,接近角色”,实际上是由“放”转入“收”,学生已经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站到了文本的门口,由“放”到“收”到进入文本,没有明显的界限,是师生真情交流赢得了两者之间的这种“无痕”境界。
学生率真描绘之于“无痕”。一般来说,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补充文本,比如补充对春天的描绘,模仿奶奶的语气说一番动情的话等,让学生进入角色,他们的表达那样率真,这里似乎“走出”了文本,是“放”。但又是一种个性化文本解读,是对文本的合理补充和延伸,这样的放收结合,以“跳出”的形式实现“进入”,是学生自主描绘完成的,这样的“无痕”境界最有价值。
学生的情感内化之于“无痕”。比如,学生对“国际家庭日”徽号的解读以及所做的亲情设计十分精彩,这时师生走出了文本,似乎很散,放得很开,但这是一种“由文本延展,延展中有文本”的艺术。因为我开始时就要求学生“不一定设计得轰轰烈烈,就像散步那样自然、亲切,可以增加家庭消费指数就行”,巧妙的是学生做到了“放中有收”,最后水到渠成的一句结束语“《散步》,一首亲情、人性、责任的生命交响,阅读《散步》,一次心灵漫步”,又使学生的“心灵漫步”回到文本,走出与走进,放与收如此得心应手。
在“预设”与“生成”这对关系中,我也力求“无痕”。在“自由品读”这部分的教学流程中,我让位学生讲述他们的“发现”,范围涉及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情感体悟。有范围,但不束缚;有引导,但不硬拉;有发挥,但不替代。
教学”无痕“是我追求的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诸如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取舍方面,自己难免有贪大求全的瑕疵,距简约、朴实的课堂还有明显差距。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到了,但合作学习方式还没有充分体现。而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课堂教学既要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也要有群体的合作探索交流,惟其如此,最终才能将学生的认识有所深化。“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大智慧,也是“无痕语文”的高境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