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较真”
?戏剧是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将潜藏的真实想法表演出来与他人交流,即使是那种无法摆脱、无从逃避的现实,也可以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得到心灵上的暂时释放。
去年,学校编演的教育戏剧《寻找小猫的妈妈》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特别奖——最佳综合实力奖。我们的“小猫咪”剧组特别受邀在话剧节闭幕式上献礼演出,专家评价说:这部戏能让人感受到戏剧的本质。为何如此成功?学生在编演过程中的“较真”态度是重要原因。
《寻找小猫的妈妈》原剧本写的是母女关系。这个话题从来不缺“温情脉脉”的作品:我爱妈妈、妈妈爱我是“主旋律”。但我们不想让学生照搬别人的作品,而是希望他们去复杂的真实世界不断追问,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教育戏剧要允许学生在个人记忆的丰富资源里挖掘被遗忘的潜在力量。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想再写“误会被爱化解”的套路,更愿意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母女关系中自然会有愤怒、困惑、悲伤,甚至会有无法解释、无能为力的部分。戏剧是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将潜藏的真实想法表演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即使是那种无法摆脱、无从逃避的现实,也可以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得到心灵上的暂时释放。
对于剧本,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再创作。原作者塑造的是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的母亲,不懂英语,被遗忘在家中,只能把情感寄托在小猫身上。学生将故事搬到上海,母亲的形象选择了几种类型:被忙碌的女儿遗忘的独居老人、独立强势的母亲、脱离社会的母亲……母亲找不回“乖”孩子,失落中只好去爱小猫。于是,母亲与女儿渐渐疏远,女儿则把怨气发泄在小猫身上,想赶走小猫,夺回母亲。激烈的冲突,反而将母亲推进更深的孤独。
学生编演话剧时不断在思考:爱的束缚是否也会带来伤害?母亲与孩子之间除了简单的温情,是否还有更深刻的情感存在?
原剧本的结局是悲剧:小猫死了,母亲孤独地离开。学生改写了结局:女儿发现妈妈一直收藏着这些“宝贝”:稚嫩的儿童画、自己入睡必抱的小毯子、幼时比赛的奖状……女儿受到触动并逐渐释然。最后,母亲与女儿久久地拥抱在一起,幕布浮现出所有人的合影,每张笑脸背后都有一个女儿与母亲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有观众说,这样的结局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学生还是愿意相信,拥抱可以化解冷漠,哪怕这种拥抱只发生在想像之中。
允许学生“较真”,用追问真实的态度对待记忆和生活,敢于面对生活的复杂性、真实性,而不是简单化和虚假化。学生在编演剧本的过程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表现真实的人情味,这才是触动观众的根本原因。
《寻找小猫的妈妈》的原作者郭宝崑曾说:“允许人用‘较真’的态度去对待个人存在所失落的层面,或追溯自己难得意识到的过去,是为他们定位现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一定要尊重他们这种“较真”的态度,这也是教育戏剧赋予学生的重要权利。这种态度、这种权利,可以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大胆创造。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