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莞工探索”
直径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这“微不足道”的中子,却因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爆发出巨大的磁吸力。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下简称“中子源”),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吸引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专家纷至沓来,参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
中子源与东莞相互成就的背后,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东莞理工”)是重要的参与者。2011年,中子源在东莞开工建设,早在2009年10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与东莞理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相继共建了4个联合实验室。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科研攻坚,部分设备和工艺进场安装前也先在联合实验室进行调试,对大科学装置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由东莞理工主导投入,与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了国内首台全散射谱仪——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2021年8月通过验收至今,已有27批次来自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团队和28批次东莞理工的科研团队依托多物理谱仪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过去,中子源中子检测关键设备依赖国外进口。为实现国产化,中子源科学中心与东莞理工共建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突破一系列关键制造技术,为中子源“量身定制”的闪烁体探测器实现了批量生产。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中子源的十多位专家成为东莞理工的共享人才,东莞理工的不少师生进入联合实验室参与项目工作,更有毕业生因表现出色被中子源直接录用。
2022年是东莞理工学院建校30周年。这30年,学校始终立足东莞、贴近产业,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定盘星”,奋力突破传统高校办学的路径依赖,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思维,进行战略突围、攻坚,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勇当先锋,为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地方高校改革探路。
战略演进中的“新赛道”激发学校超常规发展新动能
东莞理工的校徽,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扎根莞邑大地,英才辈出、生机无限。30年前,东莞举全市之力建成这所地方高校;30年里,东莞理工“反哺”这座城市,实现高校腾飞和城市繁荣的“双向奔赴”。
“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担当使命中把握主动,在服务需求中体现价值,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说。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现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东莞理工因改革开放而生。30年前,东莞从农业县快速崛起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本土自主培养的人才支撑。“因而海内外贤达,当仁不让,勷斥巨资,经始学府。今者黉宇奂轮,时施化雨;他日桃李繁茂,辈出英才。”《东莞理工筹建碑记》记录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学校勇担使命,抢抓机遇,与东莞共发展。
步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党委系统分析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形势任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重大机遇,将“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量转为发展增量,接续推进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部署。
作为一所充满活力的新兴高校,东莞理工深知,固守传统发展路径,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国内外标杆院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学校将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作为“变道超车”的战略支点,既奋力突破自身办学类型定势、建设路径依赖、内部治理束缚、发展格局固化之围,也注重影响外围,努力突破外界合作者的思维定式,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协同开展产学合作深度、学科交叉高度、专业融合精度、思政落地力度、大学治理效度五大战略攻坚。东莞理工以“其命维新”的责任担当,努力开辟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崭新赛道,拓展地方高校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在新赛道上,东莞理工坚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推教师发展进步为着力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牵引,努力构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一流的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一流的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四个一流”体系。经过10年的团结奋斗,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学科核心实力、办学层次水平、大学文化精神、服务发展成效、社会影响地位迅速跃升,实现了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办学层次、开拓发展空间的战略意图,创造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莞工模式”。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筑“高效增值”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2金4银5铜,东莞理工在“建行杯”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成绩耀眼。基于学校“以卓越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理念,这次能在“互联网+”国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东莞理工在“双创”领域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果。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东莞理工坚守“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校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立制度化、课程化、平台化、项目化、场景化、生活化“六化驱动”实践机制,健全“10+2”综合育人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应如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12年以来,东莞理工组织开展6轮教育教学大讨论,全体师生的共识与合力不断增强,坚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明晰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为关键内涵的九大人才培养标准,持续优化“需求—目标—标准—过程—评价—改进”的人才培养整体设计。
自2013年起,东莞理工在两个校区建设7个学生社区,成立党组织,组建知行学院,校院两级领导干部、专任教师、思政队伍、驻校社工等各种育人力量下沉一线,学生自律会、议事会等组织发挥作用,学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新型师生关系为支撑的治理共同体,影响广泛。
每周五下午,东莞理工“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等三大通识教育导引课上群星闪耀。校长领头担纲,各学院名师共同奉上通识教育盛宴。
“大学的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是课程。高校应将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抓手。”作为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将创建高水平、特色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视作学校达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坚实塔基。为努力满足学生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发展需求,东莞理工设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科交叉、产教融合、项目化课程六大课程模块,搭建“课程模块+能力目标”矩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七大模块、35个课程单元、1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统合150门知行课程、特色项目式课程、校本课程。
如今,东莞理工师生通过“智慧莞工”等信息化平台,就可完成选课、评教等多项事务,基本实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近年来,学校紧抓“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建好教学与科研信息化等平台,打造绿色智能的校园环境。东莞理工学院文华在线数字化课程中心自2016年成立后,不但协助教师开发更多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还积极推动混合式教改实践,并积累了大量在线教学资源和教育数据。
依靠更丰富多元的教育数据,东莞理工创设二级教学机构教学质量指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系数,着力开展教育评价这一具有“原动力”意义的改革,督促二级学院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学校各二级学院集中精力破解教学难点堵点问题,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开展教学质量“大比武”。其中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就将“两数”作为重塑教育教学体系的“指南针”,用两年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该院教育教学质量指数从全校第九冲到全校第三。
产教深度融合面向未来锻造“来即能战”卓越工程师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东莞理工在会上作典型发言。成洪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为题,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做法,引发各方关注和好评。
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才能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东莞理工聚焦产业人才新需求,精准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促进专业链、人才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设“跨界融合”的专业结构,形成“知识—价值—命运”共同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