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莞工探索”
学校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镇、产业园区“联姻”,建成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这些现代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校企师资共培、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课程共创、就业共担、资源共享。学校2个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率先获评国家教育部门现代产业学院,5个现代产业学院获评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
如何面向未来,培育跨专业、适应能力更强的卓越工程师?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积累的经验和新工科、新文科实践经验,东莞理工瞄准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需求,全力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创新组建工程师学院,校内构建融通性更强的专业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校外聚合更多优质工程教育资源,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共同体。学校在理论教学上开展“成果导向教学”,在实践教学上采用“3+1”模式,将企业实习期限延长至1年。在产教科深度融合的“炉火”中,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后备人才队伍“炼铁成钢”。
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国际化被确定为重要发展战略。学校与25个国家的72所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构建“以我为主”、多领域、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合作体系,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交流。正如火如荼建设的国际合作创新区,将以其高端、智慧、绿色的定位,在学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聚力聚智、创新改革,让东莞理工的学科、专业建设硕果累累。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一流课程,6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教育沃土育出万千桃李。东莞理工办学30年,培育出12万余名优秀莞工学子,97%的毕业生在广东作贡献,近80%的毕业生服务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顶天立地”科研体系助推科创制造强市高质量发展
2013年以来,东莞市先后实施“机器换人”“倍增计划”等重大举措,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东莞理工全程参与这些举措的研究出台、组织实施和成效评估,为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贡献了关键推动力。仅学校完成的“机器换人”项目核查工作,就涉及2177家企业,资助金额10.6亿元。
“地方高校要发挥根植地方、亲近产业的优势,关注城市、依托城市、反哺城市。当城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遇到靠自身难以破解的发展难题时,地方高校要勇于担当,在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马宏伟说。东莞理工坚持“产学融合创新”理念,主动扩大校企合作面,用真成果破解产业发展真问题,用真贡献服务城市发展真需求。这让学校赢得了企业认可、市场尊重、政府部门信任,进入高校、产业、城市互促多赢的良性循环。
东莞科创制造强市有需求,东莞理工学科建设有行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是东莞所需、产业所急、学校所优。学校集聚资源,奋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近三年,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正以日益增强的服务能级为东莞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提供“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大多产自有组织的科研。为打造集智攻关的“梦工厂”,东莞理工主动对接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等大平台、大企业,建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与装备等10个重大平台。近三年,东莞理工承担了1538项国家科技部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累计12亿余元。
“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服务区域产业布局、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己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抓实校企协同创新,做好‘顶天’‘立地’有组织科研文章。”成洪波强调,东莞理工主动担当“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历史使命,用好学校周边大湾区政策、大科学装置、大产业集群等优势资源,将产业痛点作为学校科研攻关重点,促进东莞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镇模具企业从2011年的363家增至1142家,模具行业总产值增速连续三年超过20%……东莞市横沥镇模具产业“蝶变”背后,是东莞理工联合横沥镇等直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模具产业发展难题,打造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近年来,东莞理工与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大平台,学校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应用。学校还组建6批98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精准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1800多家企业。
校企产学研合作“线上供需对接,线下精准匹配”曾是难题,东莞理工“科技超市”平台创新破题。该平台整合680名高水平人才、37支科研团队、294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资源,很好地发挥了“红娘”牵线和“对接”舟桥作用。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主的企业委托东莞理工承担485项技术开发等横向项目,合同金额近2亿元。
东莞理工凭借对城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贡献,荣获东莞市第七届政府质量奖。
育才引才激发国家创新型城市澎湃发展动力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杨振宁来校开讲,并欣然受聘为东莞理工名誉校长。当年,他在教学大楼前植下的两棵松柏,如今已亭亭如盖,一如蓬勃发展的东莞理工,将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激活东莞这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澎湃发展动力。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2003年,东莞理工就开始实施“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强校战略。新时代以来,东莞理工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眼点,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以“政策特区”构筑“人才高地”。
“我校坚持系统思维,针对地方产业和紧缺学科发展所需,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重大项目,梳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需求,重点抓好抓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马宏伟表示,近年来,东莞理工坚持内稳外引、引育结合,建立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培育、服务“三位一体”模式。
得益于学校量身定制的人财物等多方保障,东莞理工教授李川指导的多名博士后,已成长为学校学科骨干,拿到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团队部分青年教师也入选学校“登高”人才培育计划。
为让人才智慧充分涌流,带动更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东莞理工结合人才专长,制定个性化任务目标。学校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启动“领航”团队建设计划,培育一批支撑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学校还启动“登高”人才培育计划,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并鼓励校内符合条件的人员竞争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同时,学校实施“致远”教职工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健全青年教学科研人才选聘和储备机制,强化以“新工科”为导向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东莞理工正逐渐成为东莞高水平人才的“聚宝盆”“孵化器”。2015年9月以来,学校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各类人才760多名,并组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他们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和全球创新成果在东莞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厚实的人才支撑。2021年,东莞理工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并在广东省新一轮“冲补强”计划中,升格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三十而立再出发,守正出新赢未来。唯有改革者、创新者、奋进者,方能成为探路者、奉献者、示范者。未来,东莞理工将拿出“冲在前、敢担当、善作为、作示范”的行动力,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邹琼 叶妙娴 范晖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