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深处是“家国情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月25日,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国音实验”),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朗上口地齐诵《大学》,拉开了全国艺术教育创新研讨会序幕。两天的会议,来自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陕西、云南以及北京各区县的500多名代表,围绕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创新、艺术教育特色与定位、艺术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活动承办方,国音实验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该校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成果。走进各年级教室,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非遗传承课程、艺术创意课程和生活体验课程展示,让代表们看得津津有味。同时,一场融民乐、管乐、舞蹈、武术、合唱、课本剧、经典诵读等内容为一体的艺术教育课程展示,也充分彰显了该校深厚的艺术教育底蕴。

    在研讨会的主题沙龙上,受邀出席的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感慨:“看了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我真正了解了,市教委这几年一直推动的‘高参小’项目投入与产出究竟如何!”

    “高参小”项目是北京市促进小学体育、美育发展的一项机制创新,启动于2014年,即引导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发挥资源优势,在体育、美育方面为小学的校园文化、课外活动提供专业支持。

    展现在代表眼前的国音实验艺术教育成果,正是“高参小”项目结出的一颗硕果。在一大批高校专家、艺术家的直接指导下,该校的艺术教育内涵有了质的飞跃,也有了一系列创新尝试: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几十个艺术社团,培养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开发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从艺术社团、第二课堂起步,尝试艺术教育与国家课程的整合与渗透……

    在这样的艺术教育创新实践中,与会代表看到了“高参小”项目的生命力所在。正如李奕所言:“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要坚持让高校优秀教育资源走进中小学校园,用活这些优质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的供给侧质量。”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兴、陕西西安、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和河南濮阳的中小学校长分享了他们的艺术教育创新理念,表达了他们对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化理解。正如国音实验校长孟夏所言:“艺术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谈到艺术教育的价值,联系到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李奕认为:“艺术教育进校园,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而是更多地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核心素养,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说到底,培育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认真观摩了研讨会期间的艺术教育展示,聆听了与会代表们的发言,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在大会上发言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这些学校的创新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艺术教育发展的希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