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学习不能“打补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锐评

    时下,联盟共建、合作交流已成为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中心校与薄弱校、城区校与乡村校正以多元合作带动校际间协同发展。但是,在诸多的合作共进、取经学习中,也出现了跑偏题、重表象、轻本质的个别现象,取经学习“打补丁”现象非常突出。

    所谓取经学习“打补丁”,就是到一校取经就要拿来,不管适合不适合,立马推行,犹如在自己的衣服上打“补丁”。每到一校,只要感觉经验好,回校就要仿之,打上“补丁”……如此往复,考察学习交流越多,自己打的“补丁”越多。久而久之,这样的学校就变成补满这个特色、那个经验的“补丁”学校。但是,徒有“补丁”,却无“精髓”。

    出现这类“补丁”学校,归根结底是冠冕堂皇的面子工程作怪。不少学校时常为所谓的特色、品牌奔波,去这儿取一点,上那儿淘一点,把学到的一点点“皮毛”像贴金似地往脸上贴,“补丁”打多了,看上去华丽动人,但一转身那些迷失自我、违背规律的“窟窿”就暴露出来了。这类学校在打“补丁”的同时,也在挖自己的“窟窿”,补了不少“补丁”式的表面经验,却挖掉了许多积累起来的好传统、好做法。

    据我观察,这类打“补丁”的学校不在少数。此类学校极看重名利,急于出经验、出成果,总想搞出点名堂,于是乎采取打“补丁”方式取经学习、装点门面。经验学了不少,却总放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架子,推行课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素质教育讲在嘴上,应试教育落到实处,片面的教育观扭曲了办学宗旨。他们挖空心思“催生”特色,“硬造”品牌,某某课程、某某课堂、某某教育,“补丁”打得又急又密。

    有时,这些“补丁”会变异,到某校取经,看人家课堂搞得活,回来换个名字照着用,还美其名曰:依据某校做法,结合实际创生了某某课堂;有的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补了换,换了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论哪种,共有的特征都是喜欢“出风头”、造名词,一年不造出那么几个“补丁”,就感觉没有创意,没有功绩。

    说到底,办教育不是穿衣服,取经更不能“打补丁”。合作交流为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探讨管理真谛、教学真谛,而不是搞形式、撑面子的打“补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