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 内涵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始于1991年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方向;2000年,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9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始招生;2013年,艺术设计专业调整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办学30余年,学院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的设计教育理念,通过系统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内涵发展的地方院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思政引领:深化“科艺融会”的设计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设计学科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将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学科专业教学,系统挖掘“大别山精神”和东坡文化、黄梅戏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艺术实践与创新中引导学生肩负起振兴民族文化事业的使命与担当。

    对接行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学院确立了“科艺融会”为核心的设计教育理念,以科学思维与艺术创造为“双引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实施个性化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平面、插画、文创产品三类选修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室内、景观两类选修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动画艺术、影视动画两类选修课程,通过学科知识的结构分层实现教学方式的迭代优化。同时,强化设计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于2012年与日本吉备国际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依托“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院不断拓展设计教育改革的研究范畴,系统谋划、整体设计、一体推进,着力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平台建设:优化配置多模式联合创建优质育人环境

    在近10年的设计学科发展进程中,学院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研究与设计人才培养多方联动的协作机制,依托学院整体力量建设了一批教科研平台。目前,学院拥有传媒与艺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与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大别山民俗文化研究与传习中心”、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省级“大别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自主开发“艺用人体解剖数字化教学VR资源库”等教学软件及平台,将虚拟仿真、云课堂等前瞻性观念与先进技术应用到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升内涵:构建服务地方的设计人才培育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设计教育的实效性,学院积极与地方、行业及企业对接,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系先后与黄冈市创文创卫指挥部、黄冈市黄州区广告协会等单位及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系统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环境设计系致力于乡村振兴,以乡村文化共建为目标实施跨学科协作,学校对口帮扶点东垸村在师生团队持续帮扶下,成功入选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地方乡村“园林综合体”建设示范工程;近5年来,环境设计系师生团队完成麻城、团风等大别山区域乡村规划设计项目10余项。

    协同发展:产学研用全方位持续推进设计教育改革

    学院对标“双一流”本科设计人才培养要求,以“融合”“进化”的迭代思维积极探索企业授权数字艺术教室、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共赢模式,打造了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三学一用”(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注重“五种能力与意识”(认知与运用的艺术基础技能、沟通与交流的社会意识、转换与实践的艺术表现能力、协作与互动的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的培养,构建“六阶递进”(专业认知周、艺术采风、专业实践月、艺术考察、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的实践环节与创新活动,推行“创新工作室”责任制等长效机制,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对“学业—就业—创业”“三业一体”育人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创新,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8年至2021年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737项。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银奖。设计专业毕业生艺术素质高、设计能力扎实,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校友刘军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设计70人”荣誉称号,孙伟入选“+86 Designer品牌设计师100人”。学院被授予“湖北艺术机构贡献奖”,获评“湖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坚持教研相长,以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思政引领、学科竞赛、平台构建为抓手,通过学科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深层次多维度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推动设计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助力培养地方高校特色设计人才。

    (谢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