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共赴新征程——五位校长对二○二二年的年终作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所新学校的建立,既是我和团队教育理想的尝试和突破,其承载的更是数以千计家庭对教育的又一次期望,我们能否在厦门这片土地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追求。于我而言,离开熟悉的地方,到厦门重新参与创办一所学校,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我一直在想,在不断地提出各种教育新概念、新口号的过程中,如何让实践证明我们一直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回归教育的本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离开熟悉的环境,也是为了变得更好。就像汪国真的那句诗一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致敬,我的同行人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校长 朱志军

    回眸岁月,我常常先审视自己。我自认为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内心常常感动。我感动于李老师常年任教一、二年级,常常喉咙沙哑也不打“退堂鼓”;我感动于夏老师的备课笔记,一本一本,堪比书法;我感动于王老师一度患有腿疾,每天一瘸一拐地上下班,劝其休息,愣是说“轻伤不下火线”……回眸2022年,似乎每一天都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回味,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因为有他们,让人感到倍加美好。

    先说说谢老师。2022年4月,校园疫情防控抓得正紧,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谢老师班上的学生小祥脚受伤了,一时无法走路。每天早上,家长把孩子送来,谢老师已在校门口等待,背起小祥向教学楼走去。课间,谢老师再背着小祥去厕所。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谢老师背着小祥一趟又一趟,毫无怨言。

    师无德不立,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魂。为此,我们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置课程、必修课程。谢老师急家长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用平凡的举动,诠释了师德的核心——关爱学生,他让我更加坚信,好师德,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好教育

    再说说华老师。2022年秋学期,市里的教研员来校检查工作,随机抽到她的美术课。我赶紧打招呼,“华老师是英语老师,这个班的美术是她兼教的,要不改听一个专职美术老师的课吧?”教研员认为没必要。这节课,华老师教的是《包的世界》,她领着学生欣赏不同的包,认识包的结构,带学生动手制作包,整个教室成了“包的世界”。听完课,教研员充分肯定了华老师,认为她有着美术老师的专长。

    是的,华老师虽是英语老师,但课余喜欢编织,擅长剪纸,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本校本教材。

    如果说师德是立教之基,那么师能就是从教之本。“双减”之路要行稳致远,“轻负高质”要落地生根,提升教师师能显得尤为关键。在强师能方面,我们从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升格为教师素养发展新要求,即“自加压力、自我赋能、自主上进+多元化”。我们认为,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修炼“诗外功夫”、实现“跨界”突破。华老师教英语,还负责手工社团,正是这样的“不务正业”,才丰富了学校的综合课程。

    最后说说保安老张。一个星期日,为赶一份材料,我临时到校加班。一到校门口,看到老张正俯身忙着,身旁摆放着钳子、砂轮机、铁丝等。“老张,在忙什么啊?”“这几个栅栏的铆钉掉了,我正在加固。”老张笑着说,“这些工具我家里都有,再说,闲着也是闲着。”

    保安老张人送外号“多管局长”,因为他不光管校门、管值守,还喜欢“多管闲事”。看到家长骑电动车不戴头盔,他要管;看到学生进校门站队不齐,他要管;看到老师把快递随意丢在门房,他要管;看到校长没有及时更换宣传栏,他要管……我知道,老张管这管那,不外乎一颗公道心、一副热心肠。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常常追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状态。其实,指派式、分工式的工作布置,难免会出现应付和拖沓,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压实责任、加强考核,还要突出以人为本,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保安老张就是把分外事当成分内事,把学校的事看成了自己的事。

    写下此文时,“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其实,走实脚下行程,才有灿烂前程。我期盼,2023年,我们能重回常态下的美好生活。我祝愿,我和我的同行人一路相伴,走好行程,奔向前程。

    让农村孩子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一中校长 燕立国

    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作为一位在县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校长,这一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县中振兴路在何方?

    桃源一中位于较为偏僻的湘西北农业大县,早些年,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优秀师资至今每年仍有流失。在激烈的生源和师资争夺战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县域高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让人民满意,教育同行满意,教育主管部门满意,各级党委、政府满意。这也证明了,县中是可以振兴的,县中振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是桃源农村出来的孩子,让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的信念贯穿了我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在这里,我有五句话想与县中校长共勉。

    第一,科学施教是核心。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在学校力推“生本课堂”,在我看来,课堂要激发师生的生命本能,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动手、表达、归纳总结。我们还全面实施“情感教育”,提出“小班级、大国家”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些年,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知恩图报、反哺社会的典型。

    第二,均衡发展是基础。在桃源一中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而落后的山区初中学校却面临一片塌陷时,桃源开始在全县推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将分数录取改为“指标到校、一校一线”的择优录取。桃源一中的招录名额被分配到全县各初中学校,盘活了薄弱山区初中学校的发展。对于一所县中来说,“困难群体”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难点。1994年,我任班主任时,决定从班上学习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抓起,视“后进生”为“后劲生”,让学生成绩有了质的飞跃。担任校长后,我也尤其关心“三困生”(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规定“三困生”享有“四个优先”权——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我们创立了“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让弱势学生群体获得温暖、重塑自信、激发后劲。

    第三,人才振兴是关键。桃源一中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经济优势,难以从外面引进优秀教师,还不得不面对大城市对农村优秀师资的“虹吸现象”。在困难面前,我们坚决做到不怕“抽血”,只靠“造血”,通过高平台引入和高标准培养两大战略为学校长远发展蓄力。好学校应有培养好教师的格局,学校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好老师,其实就是在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

    第四,现代化管理是抓手。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需条件。桃源一中各项行政事务全靠制度办事,不搞关系——招生不搞关系、分班不搞关系、招聘教师不搞关系、提拔干部不搞关系、后勤管理不搞关系,一举净化了县域社会关系、熟人社会的环境。同时,学校注重精细管理,各项工作都有精细的计划,学期初,各部门列出工作一览表,学年末统一进行目标考核,奖惩分明,让有为者有功,让奋斗者出彩。

    第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保障。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是“阳光”,政府各部门支持是“气候”,百姓尊师重教是“土壤”。桃源一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党委、政府重视人才、尊重教育,给予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净化了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内部,我们构建了科学严谨的育人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师资培训设平台,为学生发展铺赛道,为干部培养创舞台。内循环的发展,帮助我们赢得了外循环的助力;外循环的助力,使内循环发展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驱动。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支点,我相信,以县域高中的振兴来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格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