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提出“实践育人”新要求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实践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改造自然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无论对于人自身发展还是与外部世界互动,实践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身经验并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本来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追求,是学生们成长的基本途径。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优越、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对实践却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而缺少体验和经验,他们会做书本上的练习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新课程强调“实践育人”,意在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一主张的初衷,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育人方式,挖掘教育中的实践元素,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发展其核心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本次课程修订继续保留这门课程,可以说为“实践育人”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过往以单一的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机械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

    在推动“实践育人”方面,本次课程修订还独立设置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设计了十大任务群,在不同学段作出了相应安排。设置劳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亲历劳动过程;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劳动素养。可见,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劳动实践和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

    新一轮课程修订还倡导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所以,项目化学习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情境性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目前,项目化学习已经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这也是“实践育人”的又一具体体现。

    坚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提出“跨学科育人”新要求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了分科,分科使科学发展更为迅速,也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在实践中,学校中的分科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结构有着重要作用,但单纯的分科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分科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由此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机械、浅层次学习、学习效果差、不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等。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强调分门别类地开设不同的学科课程,每门课程只是针对特定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关联,学生学习到的学科知识是彼此分离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育人”与“分科育人”相对应,强调从学科的关联性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的属性,从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次课程修订提出“跨学科育人”的要求,就是从破解分科主义教学的弊端出发,有效解决分科教学带来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割裂问题,突出跨学科、多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版课程方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这一规定指出了“跨学科育人”的两种主要路径: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关联,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形成综合课程,体现的是课程设计的综合化;二是突出教学实施的跨学科性,从跨学科的角度开展多学科协同教学,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综合化。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跨学科育人”都必须围绕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展开,单一学科内部是无法实现“跨学科育人”的。

    为了充分保证“跨学科育人”的落实,本次课程修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包括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推进综合学习,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尤其是提出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即“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是一次创新,它集中体现了“跨学科育人”这一重要的价值取向,把“跨学科”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有意识地突破了学科界限,把相关学科或相邻学科的多种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为学生发展综合素养提供了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放大了其育人功能,是对学科育人的突破和发展。

    总之,2022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学校教育这艘大船一定会继续乘风破浪,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征程中不断取得突破,谱写新的时代乐章!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