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作业管理做好“减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政策开始实施之前,教师工作大概是这样的节奏:备新授课、上课、处理作业、批改作业。“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少回家的书面作业,这也就意味着以前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在校作业,一天的工作节奏无形中紧张起来。时间要怎么分配,作业要怎么讲评,后进生问题要怎么解决?为此,我试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作业管理。

    首先,在备课中打破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的藩篱。作业时间的变动,直接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我们的备课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备课主要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和《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现在的备课还要加上两本练习册,让教学知识点与练习巩固保持相关性,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方向、有抓手。同时,也让随堂练习真正成为对课堂所学的检测与巩固。一篇新课文一般用两个课时完成,《补充习题》与《教师教学用书》就成为比较好的搭配,可以巧妙地分入两课时完成。《练习与测试》中有一些拓展性练习,可以在延时作业时间完成。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作业的批改和订正又出现了问题:是学生随堂做了之后就讲,还是先收上来批改后再讲?事实证明,即便先讲完再收上来批改,正确率也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教师不能充分预设到学生的易错点,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随堂讲模式下,学生做题主动性不高,有依赖心理,等着老师讲题。于是,我调整程序,学生做好后先收上来批改,批改完之后结合共性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课后个别订正或辅导就可以了。

    那么,学生回家做什么作业呢?可以分成三类来布置:一是预习和复习;二是基础巩固;三是阅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有的学生在校就可以把家庭作业写完,完成慢的学生也不会畏难,同样不会加重教师第二天的批改负担。

    针对作业评价,我进行了两次尝试。

    第一次,我采取了分门别类周考核的策略。最初,我将作业分门别类,列在表格中,实行加分制,有的是组长统计后交给我,有的是教师逐一统计,一周结束后进行汇总,前十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期末时,汇总每周总分,再算出前十名,每人奖励一本书。一学期下来,我感到这一办法太费时费力,并且因为核算的类目多反而没有重点,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评价的激励效果。

    于是,我改变了做法,开始抓住重点带两头。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简化方案,不仅要便于教师操作,更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不再面面俱到,而是每一个阶段都定下一个考核重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每周选出一名表现特别突出、一名进步显著的学生。每一次评选我都非常慎重,会跟踪观察和记录,也会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总体培养方向,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另外,我还会将奖状私发给学生家长,感谢家长的配合教育并告知学生的优异表现。

    在调整、摸索中我们发现,“双减”背景下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以前,有学生没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可以请家长配合教育。而现在,呈现不同作业完成情况的学生都需要教师进行更好的指引和督促。我从以下两点进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调整。

    首先,少一点儿大张旗鼓的要求,多一点儿个性化的帮助。教育生态的每一环都相互制约和影响,在校的作业管理改变后,必然也带来家校合作方式的变革。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没有必要提出各种语文学习要求,不如增加一点儿与家长之间的个性化互动。

    其次,少一点儿不满,多一点儿感谢。作为连接孩子另一端的教育者,我们可以给家长创造一些“信心”,先把学校的工作做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带着这样的“光彩”去与家长沟通:先感谢家长,再提出一点点期待。家长会很乐意接受,也会更有耐心配合我们教育子女。

    “双减”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让教育工作走向简约。但简约不简单,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做到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更加精准,与家长的每一次沟通都可以多一分共情、收获多一分支持,探索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作业管理路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