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小科学衔接分析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各地陆续制定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遴选实验区和试点园(校),坚持尊重儿童发展特点,集中破解衔接难点,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落地落实。

    2022年9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全面铺开,时至今日,各地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我们分析了全国多个地区的典型做法,尝试从政策与理念、幼小课程、联合教研、家园校共育四个方面对幼小科学衔接进行梳理,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政策先行:完善科学衔接机制

    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园(校)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各地的实施方案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幼小科学衔接的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关键词:试点示范,分层推进

    幼小衔接工作推进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举措,尝试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一部分园(校)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努力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衔接经验。

    太原市教育局按照《太原市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要求,遴选27所优质园(校)作为试点园(校),采取“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以省级试验区为研究共同体,推动区域内园(校)将方案落地,积极做好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教育

    行政推动,教研统筹,集团化推进,园校执行。四川天府新区以教育集团为单位,逐步探索建立了纵向衔接联动消除壁垒、横向协同互助共享的“纵横联动机制”。

    以天府中学教育集团为例,集团内联合16所幼儿园、6所小学共同建立“幼小衔接项目中心”,并构建“三层三推进”工作机制,通过园长与校长、业务园长与一年级级部主任、幼儿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层层对接,开展活动便利起来,园校双方也“热络”起来。

    尽管各地都有些典型做法,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各省制定的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仍不免存在同质化现象。各地应在贯彻《指导意见》精神的同时,结合地方特点和发展实际加以落实,及时且适时地对政策文件进行调整和补充,提升幼小科学衔接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关键词:尊重规律,儿童为本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充分认识到,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要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在幼小过渡过程中,我们采用谈心、绘画、讲述等适合儿童的方式,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诉求。”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郭玉村说,“很多孩子经常对父母说,希望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能像平常和小伙伴玩耍一样轻松自由,这表达的就是保教活动游戏化的需求。”为此,该园教师与幼儿共同打造属于孩子们的“润禾游戏场”,孩子们得以在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做好入学准备。

    在合肥市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受庐阳实验幼儿园启发,庐阳实验小学转变一年级新生的作业形式,从抄写到绘画,让孩子记录班级发生的事,引导孩子发现小学生活的精彩。庐阳实验小学教师凌菲虹从幼儿园教师身上习得了个体式观察法,“真正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对话,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

    下一步,各地应将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强化动态监管和综合治理,明确评价要点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治理力度,对幼小衔接推进成果进行全面抽检验收,以检查促规范,以督导促提升。

丰富课程:寻求育人载体变革

    幼小衔接最终要落实在育人载体——课程的改变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各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课程变革始终是核心举措。

    关键词:环境互融,消除陌生体验

    学期初,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雄州分校的师生们惊喜地发现,校园里多了5条“彩虹道”。印有太阳、向日葵、星星、四叶草等卡通图案的小路,从校门开始,一直延伸至一年级5间教室的门口。为降低一年级新生对学习环境的陌生度,六合区在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中,明确各小学要借鉴幼儿园环境布置,适度调整一年级班级环境和周边活动环境。

    与南京市六合区类似,在温州市鹿城区,小学也主动衔接幼儿园环境,创设更多自主学习、游戏的空间场地,如改变桌椅位置、创设游戏区域、阅读区域、操作区域等。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明确提出,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小学已经做到了环境上的主动衔接,但江苏省丹阳市的做法更进一步。该市出台了《课程空间建设操作指南》,引导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创建安全、融合、开放的多元互动空间。一是班级空间突出自主合作。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环境创设的基础上,支持儿童自主参与创设与小学相衔接的各类环境,如增设“班级公约”“我是值日生”等。小学打破“排排坐”的桌椅布局,按合作小组编排座位,开发儿童专属的学习角落。二是公共空间突出探索体验。幼儿园利用专用活动室、门厅、廊道等,增设“小学生体验馆”“心情日记墙”等成长体验的弹性空间。小学依靠走廊过道以及楼房周边环境,围绕课程目标科学设置综合主题区域。三是户外空间突出实践成长。幼儿园通过增设“流动服务站”“儿童工作室”等多元化的户外实践中心,增强幼儿任务意识、自我服务意识。小学因地制宜,打造低年级学生户外学习场所,开辟种植园、运动场、饲养园等,将课程目标有机融入学习场所。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搭建过渡阶梯

    一年级孩子上课乱跑,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理解课堂知识……这是不少一年级教师的困惑。孩子虽进入小学,但熟悉的仍是幼儿园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实现从游戏活动向课堂教学转变,必须调整小学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合理设置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基于此,在各地的幼小衔接方案中,小学一年级采用游戏化教学是普遍做法。

    在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看来,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植被”,学生的学习要游戏化、情境化、综合化。比如语文学科,教师可运用绘本讲述、情境识字、故事吟唱等方式引导儿童在情境中识字、阅读、思考、表达。

    在福建省,小学借鉴幼儿园课程组织和实施方式,积极探索项目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比如,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2015年起就开发实施了一年级新生“小幼衔接”校本系列课程,主要采取观察发现、社会交往、动手操作、角色体验等方式进行,每个学科教师会将与主题教育相关的学科内容植入活动。

    关键词:多元化衔接课程,建立积极入学体验

    《指导意见》强调,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落实在实践中,不少幼儿园与小学开设了多元化的衔接课程与活动。这些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系统的积极入学体验。

    比如,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新村小学将整个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入学适应课程围绕四个适应,设置以游戏、探究、体验为活动方式的适应课,课时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一年级新生,丹阳市实验小学安排了16课时的适应性课程,包括认识校园、午间就餐、课间如厕等。还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了专门的游戏和教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包。比如教孩子认识汉字时,教师会做一些绘有偏旁、部首的积木,让孩子自己摆一摆、拼一拼。

    除了一些幼儿园与小学自主开发衔接课程,还有些地区从区域层面发力,整体构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课程。

    比如,郑州市郑东新区改进学段课程,幼儿园通过主题活动课程建构大班幼小衔接系列课程资源;小学建构“成长桥”过渡性活动课程。

    威海市历经两年时间,研制出了幼小衔接“融+课程”,包括幼儿园以小班为起点融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的入学准备课程,和小学一、二年级融合国家学科课程、生活活动课程、主题课程的入学适应课程两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身心准备(适应)、生活准备(适应)、社会准备(适应)和学习准备(适应)四方面内容,真正打通了幼小衔接的“堵点”与“难点”。

    关键词:弱化考试,聚焦对儿童的理解

    《指导要点》明确提出,改革一年级教学评价方式,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基于此,不少地方在一年级教学评价方面也做出改革,普遍弱化了考试,评价方式强调趣味性。比如,在评价学习成绩时,南通市通州区许多小学将第一学期设为“过渡环节”,弱化学科考试,改为“绿色评价”。通过朗读、趣味数学、知识问答、智力闯关等游艺项目,考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