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小科学衔接分析报告
铜仁市碧江区除了建立儿童学习与成长档案,改革传统考试模式,还通过“个性学生入学准备(适应)登记”和“个性学生入学准备(适应)定期排查”等方式,建立“一生一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心理辅导、咨询等,帮助个体差异儿童逐渐克服生理、心理障碍,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
上海则是从2016年就开始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展开,以A、B、C、D或者“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来评价儿童。
联合教研:协同破解衔接难点
幼小衔接的核心难点在于,两个学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要破解这一核心问题,必须通过幼儿园与小学联合教研实现。《指导意见》强调,联合教研要实现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
关键词:师师结对,互换课堂
在幼小衔接中,个别幼儿对入学存在惧怕心理。如何拉近幼儿与小学教师的距离,进而让幼儿爱上小学教师,爱上小学生活?
郑州市郑东新区探索出“双师制”教研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一对一或二对一结对研修。双师协同上课,实验园(校)一个月进行一次线下主题课例研修。同时,创新开展家园校社区四位一体联合教研,邀请社区内所有幼儿园及小学低学段教师和家长、高校教育学院教授共同参与。
每年的5月和6月,是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与元音幼儿园共同开展的“跟岗月”。其间,幼儿园教师带着幼儿“探秘”小学校园、小学教师在幼儿园全日制跟岗,在这样的“互换课堂”沉浸式体验中,双方教师慢慢发现不同学段真正的差异。
“从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来看,小学阶段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幼儿园实行的是课程游戏化。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看,进入小学后还应适当保留游戏化教学形式,在创造性游戏、规则游戏中实现幼小渐进式、缓坡度衔接。”这是济南市纬二路幼儿园和纬二路小学,两个学段的班主任老师一一结对,彼此走进对方课堂后达成的共识。这些共识很好地解释了幼儿园与小学互换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即增进了理解,实现了学段互通。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搭建交流平台
联合教研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合作,形成共同体。《江苏省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实现联合教研的可行策略,即各地成立由1名小学教研员和1名学前教研员共同牵头负责的联合教研小组。联合教研小组要主动搭建区域交流平台,组织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实践中,不少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联合教研共同体。比如,南通市通州区形成了区、片、学校三级教研机制。其中,区级层面由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教师发展中心小学及幼教教研员、各教育督导组小学及幼教教学辅导员、部分小学及幼教名优教师组成联合教研组,负责全区幼小衔接教研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各教育督导组牵头的片级教研组负责本区域幼小衔接的各项教研工作。各结对小学、幼儿园成立的校际联合教研组则通过校际、园际的互相听课、评课、联合审议等活动,实现研修的有效衔接。
在寿光市圣城街道教育学区,幼儿园就近结成研学共同体,探索出园内独立教研、园际区域教研、幼小联合教研的“三位一体”教研体系。
铜仁市碧江区则将全区划分为8个幼小衔接教研责任区,形成全区全覆盖的8张辐射网,建成8个幼儿园与小学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同时,1个片区签约1名高校专家,共聘任8名高校专家长期、持续指导片区幼小衔接工作。
联合教研搭建起了幼小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在实践中也发现,尽管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在各自关于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案中,都提出了提升教师实施幼小衔接能力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地区幼小联合教研仍然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方面,而且依然存在部分小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OECD(经合组织)2017年发布的《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提出,幼小衔接包括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衔接、课程与教学衔接及儿童发展衔接。由此可见,课程与教学只是幼小衔接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启动幼小衔接专项教师培训、引导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共育、加强对儿童的理解与关注,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家园校共育: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实现幼小科学衔接,仅仅依靠幼儿园和小学远远不够。家长是幼儿园和小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关键词:问题导向,缓解焦虑
“双减”政策出台前,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参加幼小衔接班,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加码”,让孩子学认字、学数学运算,这些都是在增加孩子的负担。“双减”政策实施后,科学的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扭转家长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观念和行为。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开展了研究家长心理的课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团队发现,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点,主要集中在孩子的专注力、人际交往、学会书写等方面。家长虽然在衔接准备上有主动意识,但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他们多数认为幼小衔接是大班下学期的事,并没有建立起“衔接贯穿在整个学前阶段”的观念。
为让家长放下焦虑,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请来专家,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演绎日常生活中家长焦虑的典型场景,同时请专家具体分析,现场与家长对话,引导家长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幼小衔接。
在合肥市蜀山区琥珀山庄第一幼儿园园长叶敏看来,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观念转变是推进工作的关键一步,“家长参与幼小衔接亲子体验课程,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求,也使家长进一步理解了幼小衔接中幼儿的培养目标。”
不难发现,目前幼儿园和小学仍是幼小衔接的实施主体,家长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家长群体参与幼小衔接的积极性,仍需加强科学引导。
关键词:统筹联动,协同育人
《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系统推进,应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对此,多地开展了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探索家园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园校点对点研究共同体,推动三方的交流、研究、评价、反馈。
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部教研员冯桃表示:“我们以幼儿园为纽带,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给家长开展专题培训,讲解孩子进入小学所需的必备素质及易出现的问题;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感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发展变化,促使家长接纳和认同,进而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在天津市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园校三方共育是重头戏。天津市教委编印《天津市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及家庭篇单行本,各区通过家长学校、微课短视频等方式,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理念,掌握具体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四川天府新区在推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十分注重家园校协同沟通和共育机制,倡导园校通过运用属地街道、社区资源,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社校联育、品牌联创、发展联动等方法,加强区域家校社企多层次、全方位交流合作,营造科学衔接氛围。
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幼儿园和小学及时了解了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及意见建议,积极宣传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和焦虑。
今后,各地应继续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不断创新家园校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引导更多家长参与其中,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