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开发区里,产教联合体如何打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开发区共建社区学院,图为社区学院的紫砂课堂。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芯火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学生在实训。

    编者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1518所高职院校中,有270余所办在开发区。不久前,这些开发区职业院校在无锡发起成立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共同为区域产教联合体的构建探路。

    无锡高新区

学校因开发区而建 开发区因学校而兴

孙兴洋

    开发区作为区域发展的科技、经济、开放引擎,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先导区,是新经济、新技术策源地,也是新职业、新专业发祥地。在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迭代快、技能更替勤”的人才需求规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贴产业发展、紧密校企关系、紧扣岗位需要”的要求。

    为充分释放开发区引领区域发展的动能,破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瓶颈,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职业教育组织体系,区校共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和社区学院,缩短了培养“时差”和服务“时差”,形成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培养主体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

    开发区牵头组建理事会,创设协同育人组织架构

    开发区牵头组建学校理事会,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理事会理事长,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区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理事会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理事会—合作委员会—项目联管会”三层组织结构,实施“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三级运行模式,为协同育人提供了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分管工信、科技工作的区领导牵头,对接行业企业,形成“区定专业,企定规格”的专业动态调整组织机制。校地合作委员会由分管组织、人才工作的区领导牵头,对接街道园区,实施“创业在园区、创新在学校”人才项目,形成“地校协同”育人空间。

    在理事会领导下,学校建立了“一院一办一计划”工作机制。成立了高新区高职教育研究院,创办了《开发区职教发展研究》期刊和公众号等媒介,做“站起来”工作;创建服务新区办公室,建立地校协同的工作平台,做“沉下去”工作;出台“服务高新区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开发区人才供给、文化服务、科技服务和社区服务,做“出实效”工作。

    区校共建紧缺人才学院,形成育训结合“中试车间”

    为有效缩小人才培养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时差”,解决专业发展“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技能习得“跑不过”岗位技术迭代速度、素养培育“达不到”技能社会建设要求等问题,学校与开发区共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

    一是紧缺触发,试点推广。学校引入龙头企业内训资源和真实项目,校企联合组建ERT(紧急响应团队),面向百余所本科院校,招收应届本科生,开展为期6个月的紧缺人才试点培训,弥补产业技术迭代快带来的短期高层次人才缺口。

    二是关口前移,标准更新。学校将教学改革“关口”前移到人才供需“缺口”上,将行业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形成课程、实训与考核等教学标准,为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践依据。

    三是校企共育,流程重构。校企联合开发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本对接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学知识、仿操作、做项目”培养流程,缩短工学结合周期与距离。

    以培带教、以训促改的成功实践,创新了区校人才供需协调纽带,架设了技术迭代与知识更新桥梁。紧缺人才实训学院成立以来,既为开发区培训输送了近万名本科层次人才,又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人才紧缺压力,不断推新推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

    区校共建社区学院,搭建终身教育服务网络

    为服务“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新城化目标,加速开发区从“先产后城”“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的发展,区校共同成立社区学院。

    开发区和学校构建了覆盖全区的“社区学院—街道中心校—社区教育居民点”三级网络架构模式,面向社区原住民(普通居民、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和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海归人员、外籍人士等)开展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会文化生活培训;面向行业和企业开设“培训+学历”定制班,开展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素质提升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残疾人技能帮扶”等项目,目前已形成覆盖6个街道、109个社区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作者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专家点评

职业教育须建立自己的“先导区”

马树超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以开发区产业链为主线,聚焦开发区特色产业和转型升级需求,依托园区优势,创新区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学校因开发区而建,开发区因学校而兴”的发展模式日趋成型,被誉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先导区”的探索者。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要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共生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导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和本质要求,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民族全面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着力点,瞄准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的高质量目标,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协同创新,与各类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互动融合。

    实践证明,开发区的先行先试,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开发区与职业院校“区校一体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产教融合的倍增效应。依托开发区,打造产教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匹配,有着广泛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广阔的职教发展空间。

    目前,全国1518所高职院校中,有270余所办在开发区,他们具有产教融合的先天优势。创建与各级各类开发区相匹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开发区,有利于依据岗位能力开发课程体系、依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我们相信,当开发区职业教育能够成为服务产业领头雁、专业建设中试区和优质资源集散地时,职业教育就拥有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作者系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唐山曹妃甸

校企共育高铁工匠 服务智慧经济新基建

张建军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唐山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毗邻高铁装备制造千亿产业聚集区—中车唐山公司和唐山动车城产业园区。学院实施“服务区域办教育、对接产业设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才”的发展战略,成为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典型缩影。

    构筑桥梁,校企琴瑟和鸣“服务高铁发展”乐章

    学校自2008年牵头成立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以来,就将服务中国高铁高质量发展列为主要目标,吸引中车唐山公司成为职教集团副理事单位,聘请公司原董事长郝树青担任集团副理事长,构建“高层协调决策、中层共商执行、全面质量控制”的集团治理模式,校企签署全方位深度合作战略协议,为专业稳固发展和校企深度合作保驾护航、行稳致远。

    工学交替,校企协同创新“四段双融”培养模式

    学校与中车唐山公司联手打通“企业技术升级与教学模块迭代、产业资源向教学资源有效生成、学校学生向岗位工人塑形转换”关键渠道,协同创新“学校夯实基础+企业跟岗实践+学校专业塑形+企业顶岗锻炼”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高铁装备制造5大岗位群、10个核心岗位,学校引入高铁制造流程和模式变革的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重构“基础共享+核心渗透+拓展互选”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基于企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项目-任务”关系图谱的“选取池”,建设“岗课赛证融合、四级能力递进、育训功能并重”的专业模块化课程。

    通过生产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交互利用、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相互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交叉渗透,使学生逐步成长为“精加工、强装配、擅调试、能检修、懂管理”的“高铁工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