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题生态圈重新定义课堂
推荐理由:如何解决“初始性厌学”问题?如何将“基于现象的学习”在学校落地?
贵州省凯里市清华艺友实验学校的“关联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关联课堂用主题生态圈重新定义课堂,创设了一种符合人性需求的“安全与自由”的学习生态,消融隔阂,让孩子的学习与其过程中的一切发生关联,从而让学习能够真实地发生,让孩子的生长焕发出人性光辉。
近日,一则在校长群里转发的微信引人深思:一名6岁的孩子踏进校门,就像一滴朝露雀跃着扑向一池泉水,期待着与泉水融合,积聚成长的智慧与力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本该与孩子全面融合的环境,却到处预设着与之成长极不协调的隔阂,越探究,越震惊……
当这些隔阂横亘在孩子与学习之间时,教育的原动力就不再存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偏离了人性的需求。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所没有“25分钟现象”的学校
当前,一些孩子在小学低段就开始厌学。如何解决“初始性厌学”问题?我们非常欣赏一些小学率先推行的“融合课堂”“全课程”实验,认为非常符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也试图将这些理念、模式引入学校。但问题立刻显现:先进的“融合课程”“全课程”教学理念如何应对统一考试?
究竟有没有既能绽放生命又能赢得考试的课改路径呢?这就是我们最初提出“关联课堂”最质朴的原因。
我们研发关联课堂,其目的就是寻求一种方法,创设符合人性需求的“安全与自由”的学习生态,消融隔阂,让孩子的学习与其过程中的一切发生关联,从而让学习能够真实地发生,让孩子的生长焕发出人性光辉。
走进贵州省凯里市清华艺友实验学校你会发现,孩子们上课时思维高度专注,甚至在课堂情境里出不来,完全没有“25分钟”现象(小学一、二年级孩子每节课上到20-25分钟以后,思想开始游离,甚至离座或打闹,课堂进入无效状态)。
“破除学科隔阂、点燃探究本性、关注学生个体、引领鲜活生命”是关联课堂最重要的使命。
关联课堂是以课程分类学中的融合课程思想为基础,以主题故事为思维引力,以绘本为直观载体,以“主动课堂”和“从动课堂”为课堂衔接形态,以“关联端口”为衔接机遇,以核心素养为人才培养观,带动各学科交互式学习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关联课堂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不是资深教师,而是8位年轻女教师。她们白天上课,晚上评课、集体备课,第二天又上课听课,如此循环往复逐渐改进,点点滴滴把我们对关联课堂的理解融入实践,形成核心技术。她们的寒暑假没有了,周末没有了,这些时间全部被教材研发占用了。一个个主题编写、一页页绘本挑选、一节节课堂设计、一条条教材链接……最终,一个完全符合预设理念、可以真实运用到教学一线的课改课题结出硕果。
走向“基于现象的学习”
芬兰实行跨学科“基于现象的学习”,是近期基础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探访“基于现象的学习”,我们赴北欧调研了两周,先后考察了芬兰、瑞典、丹麦的6所中小学校,拜访了多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仔细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理念和课堂体系。我们发现,关联课堂居然与他们的基于现象的学习“神同步”,这让我们备感欣慰。
我们将关联课堂的模式定义为“主题课堂生态圈”:每一节“主动课堂”带领下的“从动课堂”,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课堂生态圈”。每个“主题课堂生态圈”又有相对独立的主题,这个主题就相当于“基于现象的学习”中的核心命题,“主题课堂生态圈”各学科间的隔阂消融,与芬兰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如出一辙。
因为各学科间的隔阂被消融,学科间的高度互通性和关联性,完全吻合了小学低段孩子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和探究天性的需求,让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落地,让孩子从此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在我们学校,你能发现另一个奇特的现象:实行关联课堂项目教学的一、二年级,课时并不受学校上、下课铃声的约束,其他班级下课了,他们可能正在课堂遨游呢,其他班级还在上课,一、二年级的孩子可能已经课间休息了。一切顺其自然,平静而和谐。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同一主题下的各学科关联课堂定义为一个没有学科隔阂的“课堂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的关联课堂不能用严格的课时去约束,一切取决于学生对课堂主题的关注度和运转效能,尤其是在两名教师包班的格局下,教师可以充分沟通,准确掌握学生情况。为了做到主题故事不生硬切割,使课堂更具完整性,我们规定,关联课堂的上下课时间不必按照学校统一的铃声,可以根据课堂实际自主决定,只需遵守第一节上课铃和第四节下课铃即可,这也算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的一种理念吧。
关联课堂如何实现关联
关联课堂一定是在课程之间、课堂之间、师生之间,存在某种具有特别含义、能够改变教学现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动课堂”与“主动课堂”相关联。关联课堂的运行,首先需要确立一门“轴心”课程。从课程特点看,这门“轴心”课程非语文学科莫属。因为语文学科可以整合主题故事、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情感价值观引导等元素,形成具有带动力量的课程资源。
“轴心”课程一旦确立,其课堂就被定义为“主动课堂”,而其他诸如数学、英语、戏剧等课堂,就被定义为“从动课堂”,“从动课堂”受“主动课堂”牵引。在教材研发阶段,“主动课堂”会为各“从动课堂”预留关联“端口”,让每一节课之间尤其是与“主动课堂”之间由“端口”发生关联。
关联课堂的端口概念很重要,端口的作用是:既要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又要具有导向性,能紧贴国家教材,这是关联课堂能赢得考试的关键。
“主动课堂”可以是一节,也可以为自身留有关联接口,延续成二级、三级关联课堂,形成同一主题下同一学科的两节及两节以上的课堂,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课时需求和课标要求。
“主动课堂”还需要为所有的“从动课堂”预留延展端口,便于导出“从动课堂”,“从动课堂”也可以延续成二级或三级“从动课堂”。各级课堂间的关联端口,指的是主题故事的延展方向。
戏剧课程的设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一般学校的戏剧课程是独立于所有学科课程之外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界限分明,难以引起共鸣。
但关联课堂理念下的戏剧课程,是以“从动课堂”的形态与“主动课堂”的主题发生密切关联的,而且一般会在“课堂生态圈”的最后出现。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除了语文学科当之无愧地作为“主动课堂”学科外,还有一门不被注意的学科进入了“主动课堂”的选择视野,那就是戏剧课程。作为“主动课堂”学科,语文一般以主题故事的形态出现,那为什么不能先把这个故事演出来呢?然后在戏剧表演中预留各种课程端口,实现完美的课程关联。
事实证明,把握得当,不仅完全可行,而且还能更加激发学生对“从动课堂”的关注兴趣,催生想象力,提升参与热情。
引入“VI”概念,让各门课程间产生视觉关联。关联课堂的主动、从动课堂之间关联的精妙之处,就是存在故事延展、情感延展、情节延展的特性,考虑低龄孩子的形象思维强大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材研发中引入“Vi”设计观念。
“Vi”是统一视觉识别系统的简称,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可视化视觉识别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正是低龄段孩子的需求,是他们容易进入、容易激发兴趣、容易记忆、提升自信的基础。
在关联课堂教材开发中,需要做到“主动课堂”的故事、任务、情节、情感等“软线索”往“从动课堂”方向关联,同时,学生使用的最为直观的教材页面也要实现视觉的统一识别,让孩子的视觉和思维与课堂延展同步。
比如,“主动课堂”往下关联时,不仅主题故事要往下延展,与“从动课堂”发生关联,而且以绘本方式表现主题故事的人物、动物、场景、物件等,也要完整地往下延展,实现视觉关联,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增加主题故事延展的附着力。
把“VI”引入教材研发,就是要运用统一视觉识别理念,让各关联课堂间的粘连度进一步增大。
教师之间发生关联。几乎所有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在强调集体备课,但所有课堂模式下的集体备课都没有关联课堂的集体备课显得如此重要。因为,其他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课程边界是清晰的,甚至互不干扰,更谈不上关联度和粘连度,其集体备课很大程度上是同学科教师的内部合作备课而已。这样的集体备课,可以时有时无,对教师进教室上课影响不大。
而关联课堂的高粘连度和互通性特点,决定了不同学科教师如果不参加集体备课,连课堂都进不了,因为没有了承上启下的端口,没有了故事发展的脉络,没有了视觉识别的连贯,没有了情感体验的牵引,学科隔阂就出现了,关联课堂的功能和意义也就丧失了。所以,在关联课堂实操过程中,一节不落的集体备课就成了备课常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