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领导力不应成为校长一个人的事

    有人将“课程领导”看作“课程管理”的高级版,强调学校领导在课程定位、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作用,而“课程领导力”则被理解为有领导权、有话语权的人在课程活动中的指导、引领、协调能力。如果教师真正具有了“课程意识”而不只是一个表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就会在课程实践中意识到:学校课程绝不仅限于自己执教的那门课;自己所执教的那门课与其他课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位教师都必须与其他教师主动合作。

    对于校长而言,课程领导力一定是指向人的发展。校长要成为教师的同行者,通过日常的研究,鼓励教师反思现实的教学。校长要成为组织的引领者,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变革。校长要成为变革的支持者,给予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教师不断创造,形成“自己的课程”。

    领导、专家、社区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今的课程决策人构成更加开放多元,由此形成了“平行领导”的格局。所谓“平行领导”,从课程管理角度看,要遵循平等、民主的管理特质,追求科学化;从课程领导角度看,要遵循引领、共进的领导特质,追求价值化。平行领导致力于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强调课程权力在不同课程主体上的赋予和分配,营造一种合作伙伴式的领导氛围。

    (1月20日 第601期《重提课程领导力》)

    教育的“门”再也关不上了

    学校的大门、图书室、多功能厅、教室、办公室,甚至有些学校的校长室也是关闭的,学校和教师之间似乎被一道道门隔离,稀释着本来可以更强大的能量。大门关闭背后的原因是基于害怕,害怕被人发现;关闭,便于藏拙;关闭,将一切事情简单化,也将一切理由合理化。打开,或许就开启了我们认识的“天眼”,既学会了发现,又学会了监督;既学会了选择,又学会了分析;既看到了现实,又朝向了未来。

    “校园那么大,我想多看看”。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关门”是一种“缺钙”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不能给学生设置“禁区”,应使学生走出课堂的“象牙塔”,更多地呼吸教育的新鲜空气。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打开”,唯有“打开”才能创造和释放更多的价值。

    (6月8日、6月15日 第619期、620期《为什么需要打开(上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新东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按钮,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应该关注跨界思维这种人人先天具有的素养,应该是创新与创造的“原生”基石。而对于跨界思维最好的发展不是用冰冷坚硬的条块去抹杀,也不是生硬刻意的培育,最好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传递“界限”时,每当学生可贵的跨界思维“冒”出来,教育者只要多一些包容与保护便足够。

    (3月30日 第609期《学生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

    有一种教学思想叫“集群”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一堂英语课可能是几个跨学科教师合作的结果;根据学生学习项目主题的需要,一个教研组可能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一位英语教师背后可能站着不同行业的专家。后两方面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教学课题。

    包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但“拼课”则不同,它是集多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于一节或多节课,打开某一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这种资源的利用非常符合当前中国教师队伍的现状。

    每一节课的背后,不再只是上课教师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学科组集体参与、共同结晶。课程背后站着的人,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人”,而是一个亲密合作的“集群人”。

    (10月12日、19日 第637期、638期《一堂课背后站着几个老师》)

    突破边界走向融合

    学习活动项目化,在完成项目并表达项目成果时实现跨界,才是跨界教育的真谛。打破学校的围墙,让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课堂,这就是无边界教育

    跨界意味着进入“他人领地”,也意味着进入不熟悉的领域。跨界是一种创造性努力,通过跨界,新的元素、新的概念将从一个实践领域由跨界者引入另一个领域。“无边界”是一种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致力于消融和突破僵化的边界与固有的思维界限,由封闭的系统和领域进入更为开放、崭新的系统和领域。

    (11月9日 第641期《跨界与无边界有何不同》)

    教育戏剧本质是一场“走心”之旅

    在教育戏剧中,最重要的不是“像不像”“美不美”,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在创作、表演过程中,得到深切的生命体验,而非所谓的知识学习。

    戏剧是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将潜藏的真实想法表演出来与他人交流,即使是那种无法摆脱、无从逃避的现实,也可以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得到心灵上的暂时释放。

    教育戏剧最重要的是“创造”,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缜密,表演是否成熟,表达是否符合生活逻辑,都不重要。

    (11月23日 第643期《关于“戏剧教育”,重要的是什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