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的“阴虚”现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人说,当下教育已经进入3.0时代。用2.0的心智迎接3.0的挑战,用2.0的思维解决3.0的难题,用2.0的观念创造3.0的业绩,这是许多学校课改难以深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平衡、和谐才符合规律,才能良性发展。做任何事情,内容、形式、意义是三位一体的。

    中医上有一个词叫“阴虚”,是指人体体液亏损,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表现出内热虚火、心烦气躁的症候。在我看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是患上了“阴虚”病。

    观察课堂有3个层面:显态、含态、潜态。显态层面可以看到是否满堂灌、是否小组合作等,含态层面可以看到课堂推进机制、师生生命状态等,潜态层面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师的心胸与格局、学校文化的灵魂等。从阴阳之道来看,课堂的显态属阳,课堂的潜态属阴,课堂的含态处于阴阳之间。

    用显态、含态、潜态的立体视角审视当下的课堂,你会很容易发现,许多课堂在含态、潜态层面是比较苍白的:有了导学案、小组合作、大小展示,有了现代课堂的“形”,甚至有了“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但缺乏现代课堂的“魂”。

    什么是现代课堂的魂?其实就是共创型教学关系。换言之,就是将“以权威和输入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升级为“以对话和共创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在共创型教学关系中,教师是彻底的“助产士”,是生产式教练,与学生一起以教学为手段,在课堂上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创造自己。这正如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校长王天民所说:“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

    在圣陶学校的课堂,你看不到导学案,也很难看到大展示。因为他们的课堂已超越了“形”,进入了“魂”: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这种超越“教中心”“学中心”走向“教学相生”的第三种教学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共创型教学关系。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学习的奇迹。

    实现共创型教学关系的关键不是直接模仿外在形式,而是要从教学关系的上游——教育价值观入手。王天民认为,现在的教育通常是教师要学生学,家长要孩子学,结果把教育的主体颠倒了,导致学生不想学,学得痛苦,教师教得也痛苦。

    课堂“阴虚”病之所以广泛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关系背后的管理关系落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依然没有改进,仍然处于自上而下、中心化、高控制的落后状态。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你不能要求一个没有自我解放的人去解放别人。

    教学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管理关系的性质。所以,在管理关系没有进化的学校推行课改,必定呈现出“阴虚”的病态。从内容、形式、意义三位一体的层面看,内容对应学校课程,形式对应课堂教学,意义对应学校使命。这里的学校使命是校长及其教师团队的教育梦想、教育理念、教育担当。课程与教学是有形的,梦想与使命是无形的。

    许多学校,尤其是在改革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学校,其教育困境就体现在“阴虚”上:校长及管理团队缺乏教育使命,不能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规划学校发展,而是为课改而课改,为特色而特色,为工作而工作,看重眼前,追求功利,心态浮躁。

    这些学校推行并深化课改,很需要《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有大用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所以治疗课堂“阴虚”病的关键在于重视“看不见的软件”,升级学校管理,走向共创型教学关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