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寻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只在枝叶上进行修剪,是不可能换来课堂整体的强大与美好。让课堂走上理性思考和科学实施的道路,才是为课堂寻根的旅程。

    听过不少精彩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听过不少沉闷的课,让人如坐针毡。于是,深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总是期待“精彩的课”能够变得更加精彩,期待“沉闷的课”变得不再沉闷。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期待很难实现。尽管“精彩的课”难学,“沉闷的课”难改,但时下流行的教学理念,却在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期待,反而使得教学实践距离教学理念越来越远。其实,不管听起来多么美好的教学理念,都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越是理想的教学理念,支撑它的教学理性就应该越深刻,最终才会将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实践更加美好。

    没有深入的儿童研究,就没有以生为本的课堂实践

    究竟要怎样上课,才算得上是以生为本?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尊重学生天性的课堂,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可是,当你知道这个答案后,就能够创设出以生为本的课堂吗?我更愿意把尊重学生天性、顺应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等特征,看成是“以生为本”的“同义反复”,而不是“以生为本”的真实描述。

    要尊重学生天性,就意味着要研究学生的天性,要知道这种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表现,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天性都应该得到尊重,比如自私自利、偷懒耍滑等,这样的天性需要引领,甚至需要改造。至于顺应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那更是永恒的研究课题,学生成长究竟有什么规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来自何方?

    因此,教学中的以生为本,并不是让教师如何更好地走近学生,而是如何让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更亲近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熟悉个别学生,更要了解整个学生群体,这种了解还会因时代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答案。

    没有深刻的学科理解,就没有真正有效的学科教学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似乎只要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但影响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有效程度,还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程度,如果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成方法,那么科学内容就是方向。

    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说,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手段,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遗憾的是,当下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较为多元,但学生对教学形式是有免疫力的,当他们习惯了多样化教学形式时,学习的促进效果会逐步减小,而他们对教学形式的期待与要求反而会更高。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尽管形式多样,但并不见得比以前的课堂效率更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虽然每位教师教学有效程度不一样,但这个差距并不会太大。假设好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为90%,普通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至少也可以达到50%-60%。于是真正影响教学成效的,就是教师所教的内容了。而对于不同的教师,有的只是教教材上的知识点,有的是教教材拓展出来的知识群,有的却可以教与知识点相关的思维模式。如果把知识点看成是“一”,把知识群看成是“三”,那么思维模式就是“十”,这种差异就远远大于教学有效性的差异。哪怕你用100%的有效教学模式去教“一”的知识点,最终的教学成效也只有“一”;哪怕你用50%的有效教学模式去教“三”的知识群,最终的教学成效也有“一点五”。因此,教学有效性肯定是需要的,但若缺少了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再高的教学有效性都无法保证有更大的教学成效。

    没有丰富的学习价值,就没有还课堂给学生的可能

    课堂上最让人揪心的事,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却一点都听不懂。于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主动,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变得更“弱势”,似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可是,教师满堂灌并不是教师强势的表现,反而是他们弱势的表现。教师只是在用让自己一讲到底的方式,掩盖自己无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缺点,毕竟一讲到底是最累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实,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归因于课堂并没有让学生感到有学习价值。在课堂没有学习价值的情况下,哪怕教师真的准备把课堂还给学生,也不知道有几个学生会真心实意地“要”课堂。

    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教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是如何让课堂更有学习价值,更值得学生学习与探索。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增加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相信不过几个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感觉疲倦。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增加,而是从已有的知识点延伸到更博大的知识群,从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升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追求就一定是非常主动的,并不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丰富课堂的学习价值,那么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加,学生回归课堂、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当我们努力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的时候,如果这份努力本身变得越来越低效,那就表明需要改变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只是我们沿着艺术这条线,并没有让自己的教学道路变得更加平坦。在科学的这条路上,可能不如艺术那样随性与任性,但可以让我们看到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与务实。课堂教学的未来,一定是枝叶茂盛的,但越是高大的树,越需要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中,这样才会获得足够的营养。对我们执着于完善和美化的课堂而言,只在枝叶上进行修剪,是不可能换来课堂整体的强大与美好。让课堂走上理性思考和科学实施的道路,才是为课堂寻根的旅程。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