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课堂中的“意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在山东潍坊举行的一次课堂展评活动上,一位教师对课堂“意外”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位教师执教的内容是《国家财政》。教师在讲财政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选取了潍坊本地白浪河湿地公园治理的案例。通过展示白浪河治理后美丽的风景图片并辅以表格,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投资人,你愿意投资这个湿地公园吗?说明理由。教师所说的白浪河湿地公园距学校不远,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这样的案例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原本想利用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白浪河湿地公园投资大、工期长,企业不愿意投资,只能通过国家财政支持,最终让学生说出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的结论。可就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意外”出现了。

    第一个学生回答说愿意投资,第二个学生也说愿意投资,于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发问,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说愿意。这时,教师一看课堂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马上就把课“拉回”到自己预定的轨道,强调白浪河湿地公园投资大并具有公益性,企业是不愿意投资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说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然后继续按照自己的预设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听到此处,我感到非常可惜,这么好的生成性资源,却由于授课教师的原因被白白浪费,没有成就课堂的精彩。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问题设置有瑕疵。教师设置的问题出现了“投资人”,投资人与企业经营者是不同的。投资人是指投入资金购买某种资产以期获取利益或利润的自然人和法人。广义的投资人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狭义的投资人指的就是股东。而授课教师原本是想问学生: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你愿意投资吗?提问时却用了投资人而没有使用企业经营者,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歧义。

    二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学生的回答没能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简单评价后就立刻转向下一个环节,这样做确实很可惜。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等待一下,让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材料,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企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往往也会得出结论: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项目,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一般不会投资,这就需要国家财政弥补其不足。

    三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面对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少的项目,学生纷纷回答愿意投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对于这种情感,教师要及时呵护并善于引导。教育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分数,还应该让学生实现价值认同并能够学会责任担当。如果授课教师这样回应:“同学们说愿意投资这项公益性事业,说明了大家很有责任心。有人曾经说过,‘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我想将来你们成为企业家,一定会有社会担当,肯定会热心公益事业,通过努力拼搏使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这样处理,我认为会使得情感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这次课堂的“意外”,表面上看是授课教师没有抓住生成性资源,白白浪费了很好的教育机会。但是,如果我们往深处思考,其实是教师还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是在优质课展评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辩论、探究,然而一旦出现“意外”,教师就会撩开那层面纱,把学生硬拽到自己的预设中,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开放。真正开放的课堂,教师会有很好的知识储备,能够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度思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真正开放的课堂,并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一种思维的热闹,如果学生能从教师的提问中延伸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有阅读课堂的能力,上述授课教师在课堂出现这种问题,固然与问题设计有关,但主要还是没有真正读懂学生,没有很好地阅读课堂。如果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也不至于出现浪费生成性资源的遗憾。

    上好课很难,抓住生成机会更难。但是,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学会阅读课堂、增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就肯定能够抓住课堂中的“意外”,把课上得更精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