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搭建学生资助“彩虹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现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30所,在校学生11万名,其中九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

    贫困学生资助作为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兜民底工程。近10年,巴州区探索出“资助+育人”模式,学生资助资金累计超7.9亿元,惠及60万余人次。2022年,全区通过落实“奖、助、贷、免、补、减”等资助政策,资助7.3万人次,发放金额1.02亿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的目标,也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庄严承诺。

    从“粗放”到“精准” 绘好资助底色

    “家长朋友仔细听,资助政策记在心:从学前到大学,资助项目都不缺……”近日,巴州区教育资助政策宣讲团队员在水宁寺镇龙台村聚居点,对群众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资助政策宣传,吸引大批村民到场聆听。截至目前,这样的政策宣传已经陆续开展了600多场次,听众上万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达99%以上。

    摸清底数,受助对象更精准。区贫困学生救助中心对全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摸排,逐一核实受助学生信息及资金发放情况,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轮流坐庄、以奖代补等弄虚作假行为,将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

    健全机制,资助程序更规范。各学校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多种手段,完善“学生申报—学校初审—学区复审—区教科体局认定”机制,建好经济困难学生“六本台账”,确保受助学生姓名、家庭住址、困难原因、评议过程、资助金额等档案资料“五准确”。

    落实政策,资金发放更安全。按照“责任主体不变、政策标准不变、发放渠道规范”原则,巴州区将财政补助资金全部纳入巴中市惠民惠农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平台公示和发放,及时将资助资金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确保资助对象一个不漏、资助金额一分钱不少。

    近年来,巴州区教科体局对学生资助落实情况进行了8次专项督导,对资助工作落实不力的14所学校予以通报,警示约谈分管副校长11人,补发资金8万余元,有力推动了资助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

    从“闭环”到“联动” 提升资助质效

    部门联动,拓展资助宽度。区教科体局与区乡村振兴、民政、残联、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协调配合,深入推进部门联动,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管理从闭门排查转变为开放统计,着力拓宽资助渠道,搭建联动资助平台,不断提升资助成效。

    企校互动,增添资助温度。2021年,巴州区抓住“浙江省义乌市—四川省巴州区东西部协作结对”机遇,推动文化用品行业协会等爱心单位成立“义巴助学服务站”,为巴州区捐资助学200万元。近年来,有200余家爱心企业结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100名,资助金额1100余万元。

    基金推动,彰显资助深度。2017年,巴州区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对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后仍有困难的建档立卡学生予以再资助。同时,每年开展“金秋圆梦”“广州助学基金”“扶残助学”等活动,全面提升基金助人效能。截至目前,各类专项基金共资助特困学生5600名,金额达910万元。

    从“助人”到“育人” 谱写感恩新曲

    前不久,在羊凤小学一场捐资助学仪式上,捐赠人饱含深情地说:“10年前,我就读羊凤小学时,家境贫寒,在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学业有成。今天,我爱心接力,努力让更多乡村孩子去实现梦想……”

    纾困助人,撑好入学“幸福伞”。巴州区充分发挥纾困助人“指挥棒”作用,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以开辟脱贫户学生入学减免学费“绿色通道”为契机,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切实撑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幸福伞”,着力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精神激励等长效机制。

    感恩育人,点亮求学新梦想。巴州区积极寻找德育工作和资助工作的契合点,各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灵俱乐部”“心灵驿站”“爱心屋”“悄悄话”等心理健康引导室,由专业心理教师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自立、自信、自强。

    回馈护人,赋能助学新路径。巴州大地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人士,其中不少就是在国家和社会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且事业有成的优秀人才。他们成功后纷纷对经济困难学生伸出援手,为探索资助新路径赋能。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巴州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