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民族工作主线 推进立德树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南民族大学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探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工作,一体推进“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新时代深化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着力“四个坚持”,夯实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基础

    (一)着力坚持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

    民族高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红色基因,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其“天职”和“本职”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现代化高水平教育。实践证明,新时代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关键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三全育人”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南民族大学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育人面临的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将“三全育人”列入党委重要议题,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召开工作推进会,把“三全育人”贯穿党的建设和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贯通学校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贯穿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和学科建设全方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真正构筑起“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大格局,汇聚强大育人合力。

    (二)着力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三全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通过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会贯通,推动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坚持“一根杆子插到底”,构建校领导、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坚持“一个责任落到底”,厘清所有岗位的育人职责和责任,将“三全育人”的履责情况纳入教职员工的年终考核内容,做到职责明、任务实、运行畅,落实全员育人职责。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推动“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的“互嵌”式融合发展,实施“分段、分级、分类、分群”的“梯田”式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一个体系帮到底”,将学业帮扶、全方位资助、心理健康关怀、创新创业支持及社会实践保障等有机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构建“滴灌”式精准育人模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确保每一名学生多元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着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改革

    “三全育人”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牢固树立学生是学校中心工作、核心工作的意识,从规范管理、岗位设置、队伍建设、学生参与等层面,全方位加强育人工作。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严格落实请销假、早晚作息、班团会、晚自习、一日生活规范化等基本制度;设置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岗位,配备专职学工办主任,统筹做好学生工作、人员安排等,发挥学工战线的“三全育人”终端作用。建立和完善学生“四自”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成为笃信好学的模范、校风学风的建设者、规章制度的践行者、管理工作的参与者。

    (四)着力坚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院校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是民族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探索中,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研究机构,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项工作规划,面向学生全覆盖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等课程,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按照增进共同性的原则,以中华文化为引领,每年定期组织“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开展“中华文化交流节”等主题活动,促进全领域交流,强化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育各民族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结合实施“青马工程”“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增进“五个认同”意识,培养有正确民族史观的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健全“四项机制”,完善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一)健全党建引领机制

    系统构建“党建融入机制树核心、党建融入文化抓引领、党建融入红色强根基、党建融入教学提质量、党建融入实践验成效”的“五融”模式,将党建工作置于“三全育人”工作首位,以党建目标统领育人方向。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制定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完善教学单位议事规则,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督导,明确基层党组织育人职责。坚持把育人资源与日常党建工作、与学生日常需求供给相融合,实施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学生的“成长守望”计划,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学生代表座谈会、校长信箱等方式,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中实现党建与“三全育人”同频共振,提升育人实效。

    (二)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对“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校内校外各方积极参与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注重“三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深化“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具体举措与具体任务,一体推进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心理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育人“十大育人工程”,确保制度运行畅通、保障有力、成效显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健全多方联动机制

    树立“三全育人”工作上下“一盘棋”的理念,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卫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师生全员联动,强化学院党政班子成员、辅导员、班导师、专任教师之间的联动,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联动,学生骨干与学生之间的联动。加强家校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家校常态化联动机制,坚持家访工作传统,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成长环境等情况,构建家校协同共教、共管格局,巩固拓展家校同心育人成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与用人单位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拓展。通过搭建育人协同联动平台,加强组织运作协调,落实工作举措,唱响同心育人“合奏曲”。

    (四)健全教育教学机制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规范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常态化开展教学检查,掌握教学一线真实情况;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决策教学相关重要决定和工作规划。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进一步夯实学科专业高质量育人基础。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导学、评学、奖学、助学等机制,推动形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浓郁氛围。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落实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楷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绩效改革向教学一线倾斜,对深化课程建设、评教结果优秀、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及教学团队予以奖励,进一步突出一线育人导向。加强学生就业升学和创新创业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推进“招培管就”一体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

    建好“四支队伍”,汇聚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力量

    (一)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人才引育、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三个优先”,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计划实行单列,严格职责要求,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分类发展体系,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职业发展通道,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载体,有效推进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始终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遴选760余名教师和党政干部担任班导师,加强工作培训、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协同育人,强化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引导和价值观培育,细化学生学业和科研引领,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学生“共情”,做“家长式”导师,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