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留住人才须开辟新路径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包括《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逃离北上广”和“拥抱小县城”的趋势日益明朗。
2018—2021年大学生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选择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也明显下降,而选择去三、四线中小城市以及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比例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比如,2018年去这三类地区的大学生占比分别是37.44%、43.10%和19.46%,而到了2021年三者占比则对应调整为34.10%、39.27%和26.63%。
BOSS直聘研究院此前发布的《00后群体就业选择偏好调研报告》也揭示了类似的结果,调查显示“00后”的求职心态更加开放,对二、三线城市的接纳度明显提升。这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以“00后”为主,他们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愿意尝试副业或灵活就业,对城市环境宜居度要求更高,而中小城市显然是他们心仪的理想城市。
在“抢人大战”如火如荼之际,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小城市发展。但是,如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空间、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优化工作环境,让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更加顺畅地融入当地环境,就成为吸引留住人才和促进当地发展的关键问题。否则,这些送上门来的大学生会选择“用脚投票”,使中小城市错失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2年4月,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出城市要满足广大青年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提升青年在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试点城市既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等大城市,也包括地级市等中小城市,因此大中小城市都有潜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一、二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大,各类基础设施完善,为青年创造的发展机遇也更多。但是,这些大城市也存在一系列“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空气污染、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特别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往往令大学生“望房兴叹”,生活压力也让人喘不过气来。
和一、二线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优势在于生活成本低,工作节奏慢,也更加宜居健康。这些城市更能够为青年创造“慢城”“乐城”,也会使大学生更有可能安居乐业。
当然,中小城市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和不足,补齐短板和突出特色就成为吸引留住大学生的关键所在。中小城市不应亦步亦趋地重走大城市的老路,而是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并开辟新路,才能在赢得青年人群的城市竞赛中以特制胜。对此,中小城市要在规范性上下功夫,使城市运行和发展更加具有可预期性和稳定性。“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新生代员工,更加认可和推崇简洁规范的职场规则与生活法则。但是,中小城市是半熟人社会,往往更加注重人情和社会关系,小圈子色彩浓厚,对外开放包容也不够。推动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朝着规范性发展,让青年不必陷入难以摆脱的人情套路和关系网络,有助于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中小城市也需要在城市的友好性上做文章,让大学生感受到城市的诚意和吸引力。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就业等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扩大供给和提升品质,是赢得大学生“芳心”的不二法门。中小城市特别是要加大“放管服”改革,通过“互联网+”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服务创新,使大学生可以更加低成本地安家落户和办理各类事项。
中小城市还需要在做好自身的同时,同大城市互联互通,形成错落有致和交相呼应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日趋发展的未来,没有一座城市可以独善其身。任何城市都需要融入更大的城市网络,而交通便利和灵活办公也会使跨城市职住分离格局更为流行。中小城市只有加强同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