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评估监测“指挥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党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提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要想科学、有序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以加强学前教育评估监测为着力点,聚焦质量核心、用好监测结果、创新监测思路,发挥监测诊断、评估、反馈的整合功能。

    聚焦质量核心,让普惠与高质量相伴而行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关乎公平与效益,关乎规模与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普惠,要求学前教育既要做到起点公平——“有园上”,又要做到过程公平——“上好园”。因此,普惠离不开质量。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向着质量监测逐步转型,国际上普遍认同的SPR质量体系——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越来越成为各省份构建学前教育监测框架、确定监测指标的重要依据。调研发现,上海市提出要加强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重庆市对结构质量、过程质量进行全样本监测,对结果质量分层抽样监测,从方向性价值引领、生态性综合评价、系统性框架建构、科学性工具研发等方面做好质量监测;青岛市以过程质量为重点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这些有益的尝试,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打开了思路。同时,各地还要结合地方政策与工作要点,逐步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推进当地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用好监测结果,为普惠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呈现出全面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格局,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学前教育监测结果的反馈与运用,能够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如深圳市罗湖区建立“实证+”应用模式,开展基于实证视角的学前教育治理行动,坚持以党建引领把方向,行政管理定目标,督导体检作诊断,教研指导抓整改,培训搭台作保障,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推动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关乎教育资源的均衡与差异,贯穿学前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有的地区根据监测结果中体现的数值分析,结合地区普惠性学位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加大结构性质量权重,“倒逼”政府加大办园投入,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的地区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现状与发展需求,通过加大过程性质量权重,增加保育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以实证数据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自我诊断等提供依据与思路。

    创新监测思路,破解普惠发展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评估监测视野下,这为破解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挖掘制约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从现状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普惠性幼儿园之间存在教育质量差异,我国对学前教育结果质量的全面评估与监测存在普遍缺失,普惠性学位存在区域性布局不均衡,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落实不到位、职业发展流动性较大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思路,以评估监测思维解决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要开辟评估监测“新领域”,如细化有利于普惠性资源均衡的生均投入指标、嵌入聚焦幼儿发展结果的监测指标、增加有利于普惠性学位提前布局的前置性指标、明确有利于增强幼儿园教师稳定性的跟踪性指标、增加有利于调动幼儿园评估监测积极性的自我监测指标等,锚定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重点难点,进一步发挥评估监测的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