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
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仅有的设置法学院的省属本科高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建成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据“六卓越一拔尖”的人才培养计划,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与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政产学研协同培养高质量的法学人才。法学院获批黑龙江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般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师院校卓越法治人才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承担了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学科专业引导资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00743)、黑龙江省科研基础业务项目(1353ZD012),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践行政产学研协同法学育人新理念
牡丹江师范学院按照建设高水平师范类大学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始终坚持内涵和外延的协调发展,法学院遵照《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规划》,根植于基层,凝练了“服务龙江和丹江,政产学研协同共育人”的思路。为了缩短法学教学从理论到应用的周期,法学院将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司法实务应用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专业、实践和文化协同育人。通过签署《牡丹江师范学院和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和建立黑龙江省法院系统落户高校的科技化法庭“校园审判庭”,打破法学教育独立育人的壁垒,实现了高校法学院与司法实务部门的“零距离”对接,聘请和邀请司法实务专家进校园开展司法审判,通过庄严的国徽与法槌、严谨的司法程序、现代化的科技法庭和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卓越法治人才。设置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新实验班,结合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校园审判庭审理,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突出司法实务能力、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司法人格教育等特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校园审判庭协同立体化育人
2017年10月,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投入设备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建成了“场地固定、设备标配、全网直播”且具有真实司法审判效力的校园审判庭,实现高校培养人和司法单位用人的有效连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卓越法治人才,为依法治国、依法服务地方和依法治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彰显“双向并进”
校园审判庭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展示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和法警的执法特色,并参与法学本科生指导,为法科生开展“法官和检察官职业教育”,融入学校法治教育和法学第二课堂专业技能培育活动。
培育金牌庭审课程指导教师,发挥高校法学智库的作用,为法官和检察官等司法实务人员举办法治业务培训,建立了市立法联系点,参与“七五”和“八五”普法宣讲队,服务牡丹江市行政复议,为地方司法实务部门提供第三方评估等。
(二)尽显“三个结合”
根据法学课程需要,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法庭案例,“网上+网下”“课堂+法庭”“法学教师+法官”同步开展案例教学的分析和讲解,这已经成为法学院网络同步教学的常态。除了在授班级学生在校园审判庭旁听外,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借助电脑台式机、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黑龙江省法院视频台同步观看。黑龙江省法院网视频台的成熟使用,将案件预判与法庭判决相结合、法官庭审后答疑和学生庭审观摩后再判相结合,增强了法科生的学习效果。2020年5月,以校园审判庭为平台开设的“科技化法庭实务实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成为牡丹江师范学院的首轮“金课”。
(三)检验“四维互动”
校园审判庭选用了目前全国法院系统较先进的华夏书记员中控系统、语音激励摄像头与法院视频台传输转化器,实现了“法台、法椅、法槌和法袍”的标准化配置,并于2017年12月进行了首次网络直播的公开审判。截至2022年底,校园审判庭已经实现了民事、刑事、行政类案件类型全覆盖,为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校园审判庭带动了“法学院+法学教师+法官+法科生”“四维互动”机制,通过校园内现场开庭审案,法科生检验教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法官法庭的严谨性,法学教师检验学生用法的知识性和法官开庭程序的合法性,法官检验法学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性和法科生学习的自觉性,法学教师、法科生和法官检验法学院教学管理中校园审判庭案件选择的针对性和达成度。校园审判庭通过“四维互动”充实了教学案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学校法学“金课”课程思政的作用,增强了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效性。
(四)拓展第二课堂“六条途径”
法科生“导师制”——政产学研协同助力学生职业规划。邀请优秀法官、司法辅助人员、省市知识产权行业部门和知识产权评估企业共同参与本科生指导,从求学和求职角度,帮助法科生实现职业发展规划。
“成长面对面”——政产学研协同增强职业责任感。充分依托“双千工程”,邀请在校园审判庭开庭过程中学生认可的优秀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等行业专家作为第二课堂嘉宾走进校园和讲台,围绕法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主题,展示司法实务专家的职业魅力,传授成长体会。
“法说方圆”学术沙龙——政产学研协同训练“法言法语”。法学院于每周三下午常态化举办“法说方圆”学术沙龙活动,至今共21期,各个年级行政班轮流承办,面向全校师生发布邀请函,每期都根据案情等需要指派教师参与点评指导,提高法科生对于法律法规修订、热点法律事件、法律题材影视作品等的“评法”能力。
举办“模拟法庭”——政产学研协同再现案情和审理。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已经创办了22个年头,校园审判庭开庭审理具有法律效力的真实案件,闭庭时就是法科生研究法学理论和专研法律案情的“模拟法庭”。结合科技法庭实务实训特色课程,学生自主分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小组,扮演审判长、公诉人、书记员、法警和委托代理人等法庭角色,撰写法律文书,通过“模拟法庭”的演练,学生既学会了熟练运用知识理论,又锻炼了写作法律文书的能力,更检验了法律逻辑思维。“模拟法庭”将专业见习和实习常态化,培养理论扎实、逻辑敏锐、应用能力强的法学人才。法学院根据庭审案件改编的法律微电影《坠楼悬案》获得了学校首届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笔录速录竞赛——政产学研协同强化专业录入技能。速录,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法学院每年都开展速录技能比赛,不仅适应司法部门的需要,也强化了服务其他职业的紧缺技能。
校园审判庭——在高校校园具有很好的育人作用。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校园审判庭都审理专项案件,预防和打击了“校园贷”“套路贷”和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面向高校师生开展普法宣传。
助推高师院校法学新文科改革实践成效
2019—202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以10多项省校教研科研课题为纽带,实现了法学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一)运用了校园审判庭实体法庭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虚实结合。2021年6月,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虚拟仿真科技化法庭实务实训实验室”课程获批黑龙江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通过校园审判庭和虚拟仿真科技化法庭实务实训实验室的虚实结合,满足更多法学爱好者多语种的广泛需要,丰富司法资源与教学高度结合的新内容,线上总使用和总浏览达2万多次,省级精品课“法学概论”实现了SPOC课建设。
(二)拓展了庭审观摩渠道和覆盖范围,保障了法学新文科建设。高师院校的法学新文科建设创新卓越法治人才教学改革一体化设计,借助法院网视频台和公众开放日,将专业实习前置和专业见习常态化,结合“双导师制”,实现线上线下法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法。2021年11月23日,法学院省新文科改革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黑龙江省“随身听”融媒传播矩阵“极光新闻”平台的音频录制,近7000人进行了线上阅读。
(三)协同了法学新文科课程设置,适应并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需求。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需求、师范教育改革和司法制度改革的行业发展,探索开设国别法的双语教学,借助大数据开设特色课程,发挥法学课程思政的选修与通识课程的作用,培养能应对涉外问题的卓越法治人才,满足新文科建设需求,担负提升法学实务水平的新使命。
(四)提升了法学新文科受教育者、实习实训基地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开展双语法学教学,在国家安全教育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宪法日等法制宣传日进行专项案件庭审,实现法学实践常态化、职业教育全程化。丰富法学新文科教育类别,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和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推动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共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