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导学关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90后”博导、“95后”大学教师等青年教师群体崭露头角,一场打破代沟、突破偏见的师生关系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亦师亦友的新型导学关系进入视野。

    新型导学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对话的共生关系。在传统的导学关系中,教师因其学术的权威性处于绝对的支配性地位,而学生处于话语失声的服从者地位。在这种单向度的交往关系上,师生之间容易有疏离的情感状态,进而成为师生关系异化与矛盾冲突的诱因。事实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导师和研究生都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和压力。青年导师颠覆了对教师权威的传统认识,更在意以卓越的学术成果立身而非高高在上的导师身份。这种朋辈式“非典型性”的相处之道,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种新型导学关系,是以平等和对话为主要表征的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师生间互相关怀、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从而构建起平等人格、自由对话、独立理性、积极共情、相互接纳的学术共同体模式。

    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为学术人生塑形。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基于学术共同体的理念,是以学术共生为基础、以学术共情为纽带、以学术共进为目标的师生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导师和研究生是以平等的主体身份进行交往。一方面,导师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坚毅的学术品质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平等、民主、开放、友好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学术生活的尊严感和价值感,得以奠定学术素养和学术志趣。青年导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过分追求即时利益和绝对效率,不把学生当成只需要被动接受任务的“工具人”,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帮助很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开启学术人生的“小白”们,学术志趣的确证、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术理想的坚定、学术意志的磨砺、学术成果的产出,都离不开导师的引领和形塑。因此,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无疑是开启高质量学术人生的重要前提。

    导学关系构筑的不仅是学术关系,更是教育关系。在每一个有学术志趣的青年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导师都是对其学术生涯影响较大的人。正如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共识,导师对学生的决定性影响,往往不是训导、训练出来的,而是在正向激发和启迪下野蛮生长出来的。当研途迷茫的学生被导师亲切地称为“宝子”,当微笑的表情符号代替耳提面命,简短的沟通中已经有心灵与情感的碰撞。这是导师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接纳,是践行教育使命的人文表达。

    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为青年教师成长赋能。随着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青年教师面临着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诸多压力,甚至可能出现重授业轻传道、重工具轻价值、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重说教轻践履的身份焦虑。能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宝藏”教师,守住的不仅是教育的初心,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最强内驱。在亦师亦友的导学关系中,成长是双向的,教书育人的价值实现与教学相长的发展需求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和谐、高效、积极的新型导学关系,无疑是高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高校需要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动教育和管理理念的革命,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充满人文关怀的导学关系。这将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