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红色根脉 坚定历史自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色根脉”是党在浙江百余年奋斗的鲜明底色。浙江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红色基因库,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社会资源。

    中国计量大学自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较早提出“实践育人”理念,取得较好成效。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探索构建“四结合三化”大思政课建设模式,即:在坚持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思想认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理论升华与意志磨砺相结合、信仰确立与行动践履相结合“四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教学品牌化、实践教学全员全程化和“大思政课”育人协同化的“三化”效应。

    坚持“四结合”

    一是坚持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凸显学校特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为凸显学校计量特色,将红色计量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时代计量精神,了解计量在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新时代计量事业人才。

    二是坚持思想认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发挥科技叠加优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自主开发红色互联程序、阅读红色经典作品、参访红色遗迹遗址、省内红色场馆馆际协作等体验式教学,用好线上线下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课堂新活力,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红色研学中增强思想认同,在情感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

    三是坚持理论升华与意志磨砺相结合,丰富拓展思政课内涵和外延。依托“学习强国”平台、“互联网+”网络课程、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微课、思政党课、战疫思政课、思政星课堂、课前10分钟红色演讲等开展立体多元的“大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从听者变成讲者,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对党的创新理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理论升华的同时磨炼意志品质。

    四是坚持信仰确立与行动践履相结合,凸显资源融合优势。采用嵌入式浸润式教学,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红色教育资源,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内容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学生的感知感动转化成行为行动。设置“思想品德行为实践”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连续4年8个学期的全过程培养和考核,促进信仰确立与行动践履相结合。“四结合”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围绕“守好红色根脉,坚定历史自信”使学、思、践、悟成为完整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三化”效应。

    实现“三化”

    一是校内各部门联动,实现思政课教学品牌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联合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红色计量人物寻踪”“红色计量作品展演”“红色根脉守护”等“红色计量”品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德馨杯”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新发展理念读书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事政治演讲比赛等校级思政课教学品牌,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了思政课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二是学校与社会联动,搭建大平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全程化。采用课堂教学和基地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部思政课和思政课全体学生均参与实践教学。将校内课堂搬到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和计量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校外课堂设在陈望道故居、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杭州笕桥航校纪念馆等400多个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思政理论课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思想品德行为实践”联动的方式,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三是促进“三全育人”落实落地,实现“大思政课”育人协同化。把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生命线”;推动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相融合,建好课程建设“主战场”。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机考+日常行为表现”有机结合的考评方式评定学习成效,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

    “四结合三化”“大思政课”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改革创新做法被“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浙江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程刚 兰婷 隋金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